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围绕“走日本人的路”还是“走美国人的路”展开了一场争论,其争论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是否保留君主制
B.是否兴民权,实行民主政治
C.是否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D.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是相同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面两幅图为不同时期中国工业比重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图 一?图二
①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②图一表明中国近代轻工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所取得的成果
④图二表明这一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片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一中是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图,主要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图二中国工业比重发展由于一五计划取得的成果,中国近代轻工业在社会经济中不占据主导地位,占据主导的应该是小农经济,故②错误,本题选择C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生变,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候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水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魏徽以为:“突阙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藩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阙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普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窦静与魏微在对待“降唐者”的安置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其理由分别是什么?
(2)温彦搏与上述人物的主张又有什么不同?其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句)
(3)对于上述人物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的不同主张应如何正确评价?
参考答案:(1)窦静主张将突厥人分而治之。理由是突厥野蛮,不能用刑法、仁义、理教来管理。另外,可以借分而治之,保证边境的安全。魏征主张将突厥逐出塞外,以绝后患。理由是汉与匈奴民族杂居的历史教训。(2)保证突厥完整;尊重其社会习俗;将其首领调人京师,便于控制。天子受命管理一切不应抛弃已经投降的突厥,突厥族可以教化。(3)窦静、魏征只看到了少数民族落后的一面,其主张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温彦博的主张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密切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边陲地区的统治。
本题解析:此题的关键是读懂文句的含义。文中所述的内容是对突厥投降后如何处置的问题,窦静、温彦博、魏徽三人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回答评价题时,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肯定其正义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的一面,否定其局限性的一面。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从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题中“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与孔孟儒学最大的区别是?
A.重视总结前代成败存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B.摈弃“民贵君轻”论,把儒家法学化和神学化
C.学术文化出现了由“王府官学”向“私家文学”转移的趋势
D.它促使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崛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