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6 00:41: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唐代的节度使在地方上掌握行政、军政、财政大权,成为雄霸地方的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第③项明显错误,故排除含有此项的选项即排除A、B、D三项。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材料二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 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回答: (1)材料一、二中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各是怎样?有无本质的区别?为什么?(6分) (2)材料三认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对此你怎样认识?(6分) (3)谈谈你对材料四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态度: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2分)没有本质的区别。(2分)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2分) (2)职权:隐然执政之府矣。(2分) 认识:这种观点仅仅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军机处是皇权专制的工具这一本质。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4分)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2分)
本题解析: 本题围绕古代中国政治中丞相制度的存废问题展开,材料体现了人们对丞相制度的不同看法。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这些不同的观点来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因此解答此题要注意和时代背景相结合。(2)要注意认真阅读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要准确和全面。(3)谈自己的认识要紧扣主题,不要漫无边际。(4)对问题的看法既要看到其表象,更要看到其本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周幽王博得了美人褒姒一笑而令人点燃烽火,诸侯率兵蜂拥而至。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王享有治理诸侯国的权力,但是也应该有出兵勤王的义务。周幽王昏庸,为博得褒姒一笑,居然乱用此制度,最终导致亡国。故选C。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相连的西周时期实行的另一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不符;郡县制是秦朝以后在国家范围内实行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指的是最高统治者权力继承的问题。因此BCD均错。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1分)以下是某同学在学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单元后,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地方、中央政治制度”图示片段。请回答以下问题,完成相关内容。 图示一
 图示二
 (1)图示一所揭示的“要解决的矛盾” (A处)指的是什么?以西汉的史实为例,说明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4分) (2)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二,写出“三省”(B处)所代表的历史含义。(3分)指出明朝(C处)中枢权力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从隋唐到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指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D处)(2分)
参考答案: (1)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2分) 西汉:设刺史、颁布推恩令(2分) (2)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3分) C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分) 总体趋势: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日益加强。(2分)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依据材料可知,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主要职责是巡行郡县,监察地方官吏。 (2)该问考查君主专制的演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从隋唐到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演变的趋势是: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日益加强。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