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农业合作社的纷纷建立
C.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泰山做枕头”、“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等文字可以看出这明显脱离当时中国的实际,属于急躁冒进思想的表现,所以是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的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按时间先后排列近代西方法律文献颁布的顺序是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答案选C项。
点评:材料主要考虑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能力,难度较低。结合高考内容有关法律知识的考察还有《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和《拿破仑法典》,因此应对此项内容作系统的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4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我们既然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政府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立宪体制不愧为现代世界所产生的最稳定持久的政治结构。它经受了领土大扩张、对外战争、痛苦的内乱和国际关系的考验。……?我将向国会要求对付危机的最后手段——向紧急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如同确实遭受外敌入侵时应该授予我的大权。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4分)
(2)结合有关吏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6分)
(3)材料二中罗斯福所说的“继承下来的政府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你认为罗斯福所指的 “立宪体制”在罗斯福时期以及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2分)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
(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2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2分)
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2分)
(3)特征: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2分)
变化:罗斯福新政后扩大了行政权力。(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是
A发扬民主、健全法制 B基层民主选举 C人民代表大会 D政治协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村委会、居委会是中国最基层的政治机构,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的产生方式应该是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故选B。基层民主建设的完善的关键步骤是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
③台湾当局被迫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两岸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都是推动两岸交流的因素,故选D。
点评: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2)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系统阐明对台的基本方针政策。
(3)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4)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其宗旨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