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新思想”的实质是
[? ]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
D.维护清朝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洋务派的阶级立场决定其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o……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62%。全部573部著作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日本在东方的崛起,激发了许多中国人负笈东渡以探求究竟的意愿。到日本留学还有许多优越性,如张之洞所说的:“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加上清政府的提倡,日本朝野的招徕,20世纪初年,兴起了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从1901卑起,每年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猛增。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书籍翻译的发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留学日本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扼要论证材料三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从数量来看,译书越来越多;从内容来看,经历了由宗教到科技,再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变化;从来源来看,前期主要来自欧美国家,1901年后日本成为主要来源。(4分,任答2点即可)
(2)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对明治维新成效的认同;清政府的支持;日本朝野的招徕等。(6分,任答3点即可)
(3)如严复翻译《天演论》和《法意》,宣传进化论和三权分立思想,掀起维新思潮,推动戊戌变法。(4分,任选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事件,准确论述。叙述事件2分,论述影响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评价能力。第(1)问,注意理解归纳材料,材料对翻译书籍分别从数量、来源两个方面阐述其变化,以此归纳即可。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及“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可以从民族危机、认同明治维新成效、政府的支持及日本方面去归纳即可。第(3)问,注意的所选历史事件必须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严复的翻译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
A.天赋人权
B.三权分立
C.君主立宪
D.社会契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的核心和实质是
A.帮助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
B.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探索
C.介绍西方地理历史,开眼看世界
D.抵御外国侵略,寻求强国之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主要理解材料中的“新”的含义。此处的“新”主要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背景新,在这样的环境中反抗外国的侵略,学习西方成为了新思潮的核心,实质是寻求强国之路。故选D。A项体现不出新的时代的要求;B项说法错误,此时尚未出现民族工业;C项是鸦片战争后的新现象,但是不是新思潮的核心。
点评:鸦片战争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征程。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士大夫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此时向西方学习主要是在科技上,并且未转化为实践行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