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三星智力快车》的主持人给出了某道题答题的提示语:“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依据提示,正确的是
A.深圳
B.广州
C.厦门
D.上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厦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故选C。A项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最早开放的城市;BD项不是经济特区。
点评:兴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的政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开放的城市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下列关于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农村改革由于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B.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实现了现代化,正朝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C.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D.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继承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该股票创设于1984年)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写道:“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不能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2)应该怎样看待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会之间的关系?
(3)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旗帜。它引来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变
化,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十年内乱”局面已经结束,但党和国家的工作指导思想仍存在严重的“左”倾和僵化意识,出现徘徊的局面(或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和推行“左”的政策)。
②关系: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的大决策。实事求是原则重新成为指导党的一切工作的方针。
③史实说明:a.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起步,实行家庭联产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城市经济体~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实行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的对外放新格局。c.宣布用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e.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
本题解析:此材料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背景、历史作用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分析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会之间的关系、解放思想、端正思想引来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变化的史实。在回答第二问时,要注意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产生的作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条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决议体现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成果。第三问实际上要求学生回答由于思想解放、思想路线端正了,国家大政方针出现了哪些深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就不难举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一国两制”。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民间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各段民间花鼓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6分)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发生巨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朱元璋等封建统治者对农民残酷压迫,造成安徽凤阳的贫穷落后;材料二反映了“文革”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包括凤阳在内的全国许多地方生产停滞的情况;材料三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经济出现迅速发展的情况。
(2)长期以来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从凤阳花鼓词说起,时间跨度大,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更加突出了改革开放对凤阳人的巨大影响。第(1)问考查对各时期背景知识的记忆,第(2)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