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一方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销毁商 品,这一矛盾现象?①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的绝对过剩?②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腐朽的一面?③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家人为造成的?④反映出经济危机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引起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首先排除①,题干所述现象说明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因为人民并不是丰衣足食,产品真的多的用不完。即使人民饥寒交迫,资本家还是把大量商品销毁,这说明②正确。题干说明当危机到来时,资本家才销毁产品,而且联系所学,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与资本家个人的行为无关,排除③。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引起的,④对。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来临时,美国一对母子有如下一段对话: “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为什么没有煤了呢?”“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为解决“没有煤”与“煤太多”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是
A.银行休业整顿
B.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问题: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分析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言之有理即可)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言之有理即可)
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言之有理即可)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言之有理即可)
(4)答题层次: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层次:对现象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层次:能作出正确的、概括性的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 )。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这两项措施是关于失业救济的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并没有提到如何促进就业,因此排除B项;也没有提到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排除C项;综合判断,再排除D项。《紧急救济法令》是一种临时救济,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种制度保障。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影响是
A.建立一系列福利保障制度
B.遏制生产过剩的势头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扩大出口贸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罗斯福新政能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遏制了经济危机,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被许多国家所效仿,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影响深远。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