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
[? ]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结合更为紧密
C.景德镇是青花瓷的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东汉时青瓷发展有了突破,魏晋南北朝时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东汉已经出现早期的白瓷,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选项A是错误的。青花瓷要晚于青瓷、白瓷。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大棉,产自海南,诸种植制作之法,渐渐北来。江淮川蜀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被服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比之麻,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况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王桢《农书》
材料二: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挚花,各有其法……人际手脚,竞相座位,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南村辍耕录》
材料三: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亩五至十亩者,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明史》卷78
材料四:松江旧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明神宗年号)以来,用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云间据目》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元明时期我国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11分)
(2)结合个人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谈几点历史启示。(3分)
参考答案:(1)基本趋势: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扩展,棉纺织业不断兴盛,棉布成为人民群众穿着的主要衣料。原因:①棉纺织品有自身的优越性。②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互相交流。③封建统治者重视和推广。④棉纺织业利润丰厚。
(2)①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导向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题解析:本题以元明时期我国棉花的推广及棉纺织业的发展为主题,主要考查阅读及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回答第(1)问时要归纳各自的发展趋势,然后立足四个材料,分别从棉纺织品的优良品质、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推广、统治者的重视及利润的丰厚等方面归纳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
A.官营手工业经济状况
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清代商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关键信息”招集踹匠居住、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体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因此选C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国语·齐语》记载着管仲对齐桓公说的一句话:“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根据文意判断,其中“锄夷斤斸”指的是( )
A.铁制农具
B.青铜武器
C.化学元素名称
D.奢侈消费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在春秋时期“恶金”铸造的工具用于农耕,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反映的是铁制农具的使用,故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