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工场工人”“工场主”,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工人以及工场主,而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明显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故答案为D。A、B、C项在明朝之前,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不会出现雇佣工人。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假如你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做生意赚了很多钱,之后你会首先考虑把这钱用来
A.广置田地
B.放高利贷
C.兴办手工作坊
D.娶妻纳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传统观念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主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严重影响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认为商人是国家的蛀虫,要抑制商人的活动和抑制商业活动;而ACD三项都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项认为工业和商业都是根本的行业,与韩非子的观点不一致。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对包税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取得包税权必须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
B.包税制既是土地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C.包税权不可世袭.转让和出卖
D.包税人在包税区内享有绝对的权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C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两汉丝绸之路图

图2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3 郑和下西洋路线
材料二:汉代外交以“博望”“定远”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志。唐代国威强盛,却没有大规模的远行出使记录。当时的外交,有所谓“万国朝未央(宫)”“万国拜含元(殿)”的形势。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布国威于四方”。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各自的发展演变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动机与西方有何不同?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4分)
参考答案:(1)陆上:汉朝时开通丝绸之路,唐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明、清时衰落。(2分)海上:汉朝时开辟,唐朝时进一步发展,明中后期衰落,其范围逐步向西扩展。?(2分)
(2)不同:中国古代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受政治目的的驱动。(1分)西方是为了海外贸易,开拓市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1分)
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存在(或封建王朝的长期统治);经济上,以农立国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为图片型和文字史料型相结合的分析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