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7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元)
?
| 1978年
| 1989年
| 1991年
| 1996年
| 1997年
| 2000年
|
出口
| ? 98
| ?525
| ?719
| 1510
| 1827
| 2272
|
进口
| ?109
| ?591
| ?638
| 1388
| 1424
| 2037
|
(1)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是什么?(4分)
(2)世贸组织的前身是什么?(2分)是由哪个国家首先倡议建立的?(2分)
材料二?中美就中国入世问题经历了14年的谈判,2000年10月以克林顿总统签约划上句号。在签约中双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努力工作、最终圆满签约。有评论说:中美签约,双方都是赢家。
材料三?2000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8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发展的形势,应如何应对?(10分)
参考答案:
(1)趋势:进出口贸易增长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顺差加大。(4分)
(2)前身:关贸总协定。 由美国倡议。(4分)
(3)原因:能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入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8分)
(4)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等。(10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我们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管理下的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一种形式。就某些形式和内容看来看,类似国外的“出口加工区”,但我国的经济特区不仅搞出口加工,还搞各种行业的综合经营。就是说,即办工业,也办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同时还办文化、教育、科研事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而总的原则是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各产业的全面发展。
——穆中魂《从深圳经济特区看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二?除现在的经济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但如果将来沿海地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有了条件,收入就可以高一点,消费就可以增加一点,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材料三?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经济特区具有哪些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2分)
(2)结合材料二及相关史实,说明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并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2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4分)
(4)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史实,谈谈我国 “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并列举其所取得的两项成就。(4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是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各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但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4分)(任意二点即可)
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分)
(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目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分)
(3)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客观上要求我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践也证明对外开放政策,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4分)
(4)表现: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对联合国事物全面参与,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行动。(2分,任意两点即可)
成就: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倡导五国会晤;创建上海合作组织;积极申请并加入世贸组织;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任两点即可)(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与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原则是以工业为主”、“就某些形式和内容看来看”等归纳其特点即可;作用需要结合已学知识归纳,可以从“窗口”与“试验田”等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及主要结论的准确认识,格局回顾教材内容即可,目的可以结合“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两个角度分析归纳。第(3)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因的归纳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的影响力”等方面归纳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需要抓住“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如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的事物等;第二小问依然以走向世界为主题,回顾教材与之有关的知识点归纳分析即可,如上合组织的成立、入世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上述材料不能表明
A.经济、科技、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B.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D.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指出“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说明经济、科技、生活之间关系密切,A正确。“地理位置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纷纷建立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说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C正确。“这种经济合作短时期在全球难以实现”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说明选项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右表是1912—194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对表中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在取得了较好发展
B.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出现了持续发展
C.日本侵华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D.持续的战事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民国前期,工业生产指数为13.4%,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民族工业在取得了较好发展,故A项解读准确,排除;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业生产指数为负数,说明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故B项中的“持续发展”解读错误,故B项正确;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业生产指数为负数,说明日本侵华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持续的战事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D解读准确,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