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州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朝门外酒坛儿,涌金门外划船儿……。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官府对杭州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错误,杭州在唐代以前就是大都市,而不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的;B项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并未交代;C项材料未体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杭州各个城门商品交易活跃,市民生活丰富多样。故选D。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借助杭州城的繁荣情况考察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常考的地方有明清商品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下为中国古代社会某时段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②人口增长缓慢、土地种植面积缩小使农业税额徘徊
③商品经济活跃
④该时期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准确获取能力。从趋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商业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这说明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快;④是错误的,在古代中国始终是以小农经济为主,采取重农抑商政策;②不符合图表信息。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声。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
A.农村出现经商热潮
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
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
D.战乱人口大量逃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这是清朝民间《武夷山采茶歌诗》,据此可说明
①清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②清朝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清代福建茶业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
④制茶叶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 ]
A、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
B.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主要论述了明朝前后“市”“镇”的发展演变情况,“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反映了当时市镇的政治与军事功能,“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体现了市镇的经济意义,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B符合题意,而A不能全面概括题旨,C与题意无关,D表述不合题意与史实,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