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nbs p;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俄罗斯。中俄两国的关系用“复杂多变”来概括绝不过分。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 康熙帝运用军事和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两年后……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等首批去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叫中山大学。——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
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我们这一代也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有着深厚基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
材料三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1)指出康熙帝如何运用军事手段迫使俄国政府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2)据所学知识回答,俄国十月革命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留学生(知识分子)产生了什么影响?请指出习主席提及的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长篇代表作。并概括托尔斯泰对俄国文学的影响。
(3)分别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试举一例中俄两国始创的体现“君子之交 ”的新型国际关系组织,为什么说该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
参考答案:
(1)康熙帝分别命令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
意义:《尼布楚条约》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2)中国留学生(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影响: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
(3)主要影响:大起: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行;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大落:成为国民经济三年困难的原因之一;反修防修,意识形态领域掀起阶级斗争;中国建设缺少外援。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题解析:本题依托历史知识考查“中俄关系”。回答时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并调用材料有效信息综合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我国积极推进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说法正确的是
A.加强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B.中国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C.是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地区性国际组织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处理国家关系时“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最主要原因
A.苏联渐趋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D.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轻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故选D。ABC都是背景,不是原因。
点评:80年代末,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如何在不断地变化的国际形势中保持自己的稳定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经济的环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邓小平此时提出了我国外交的韬光养晦的策略,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它使我国在国家外交中不仅保持了游刃有余的状态,而且抓住了时机,加快发展了自己,对于我国的建设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3分)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和法国梦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实现“中法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在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达成默契的前提下,同意法国提出中法先建交而后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说:“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加强,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4分)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意义。(6分)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一次聚会上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实际上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可谓时下中法关系的一个隐喻:“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中法关系:一山放过一山拦》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并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1)背景: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4分)
意义: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发展独立外交的重要表现;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6分)
(2)材料二认为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言之成理即可。建议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国家利益等方面考虑)(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中可总结出答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意义。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探讨问题。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这样的评述题目,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其次要主要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国家利益等方面考虑,来分析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尼克松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他跨越大洋,实现“历史性握手”,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之间敌对关系。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