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参考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本题解 析:
(1)第一问,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的问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其次可以从中国抗日战争及二战的整个过程的阶段特点来分析归纳。材料明确的给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是1942年,从中国战场来看是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双方都无法快速战胜对手。从二战的整体战事上看是英美盟军处于守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被困的英军。
(2)第二问,有关军事意义主要是从战局及双方力量对比上分析,比如远征军救出了大量的英军为后来的反击保存了实力等意义。政治意义需要从国际关系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上来分析。中国的远征军救出了欧洲国家队的军队这无疑是给中国人争了光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的民族信心,让西方大国对中国刮目相看,提高了国际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图7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
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能力
④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献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②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通过排除法,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结合二战相关知识,对图所示战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该战役是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的?
②该战役代号为“霸王行动”
③该战役发生在1943年6月,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指挥
④该战役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局面,加速其走向灭亡?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通过作战图案的观察可知这是德黑兰会议后的霸王计划。该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其中诺曼底登陆为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36年,日本东京申办1940年奥运会成功,然而两年后日本决定放弃举办这届奥运会。其原因可能是
A.受经济危机打击,无力举办
B.深陷中国战场泥潭,无心举办
C.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带头反对
D.发动侵略战争,遭到国际社会抵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等国奥委会代表抗议日本侵略,破坏世界和平,违反奥林匹克精神。开罗会议后,在国际社会的抵制和压力下,日本奥委会不得不宣布1940年日本无法举行奥运会。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转折性的战役是
A.中途岛海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诺曼底登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