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D.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纸币最初是在民间富商之间使用流通,后来政府参与管理,最终成为了法定的货币。这说明纸币在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重要,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发行货币的权力,A项错误;材料中明确说明最初是为了交易方便而进行的首创,随后管理权交予政府,而不是由富户大贾操纵,B项错误;C项“彻底避免纠纷”绝对化。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中叶(15世纪中叶)以后,广东商人十分活跃,人数大增,形成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广东商帮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有
①广东是海洋大省,河网密布,交通便利? ②明清时期,广东的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③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宣布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 ④明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明朝时期广东商帮的发展,这和其地理位置、国家政策、本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有关系,但是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不利于其发展的,所以④排除,选①②③。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两宋之际.地处东南山区的徽州由于未遭金军的蹂躏,故在靖康之乱后,有大批的移民迁入。加上人口的自然繁殖,徽州人多地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南宋时已有大量徽州人迁移到长江沿岸地区,“比年(淳熙前后)多徙舒、池、无为界中”。
到了明清,人地矛盾愈益紧张,故小民“能以生业著於地者,什不获一,……其势不得不散而求食于四方。于是乎移民而出,非生而善贾也”,明清时期的徽州成了一个高移民输出地区,史籍记载,“九州四海尽皆歙客,即寄籍者十之五六”,徽州商帮因此蜚声远近。
材料二?吴章,(安徽)休宁人,从小跟随父亲吴道遐侨居杭州,后到常山经营盐业,便入籍常山,“性慷慨,好行其德,旱则施粥,冬尝给棉,设姜茶,济贫乏,行事有足称者”。徽商及其后裔入籍当地,入试登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衢州府的文化发展。
——材料一、二均摘自祝碧衡《论明清徽商在浙江衢、严二府的活动》
材料三? 2010年6月20日~23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本届徽商大会以“承接转移、创新共赢”为主题,实际揽资1200亿元,到会客商3757人,?参观展馆人数近10万人次,取得了丰硕成果。
——摘自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网站
(1)依据材料一,归纳在徽州形成商帮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徽商的哪些特点?(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6分)
参考答案:(1)大批移民的迁入和人口的自然繁殖带来生计困难;人多地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只能依靠经商缓解这一困难等。(4分)
(2)行善济困,德行卓著;入籍当地参加科举,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4分)
(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商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等。(任答出其中3点得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侯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一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3分)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商品比较丰富;交流范围扩大。(2分)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官府鼓励对外贸易。(2分)
(2)因素:自然经济的束缚;官办商业的压制;重农抑商的传统。(3分)
(3)西方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动接受工业文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3分)
本题解析:(1)该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说明外贸的商品丰富;“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对外贸易的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有“农业发展”、“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
(2)古代商业的发展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并未形成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税收政策的限制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3)材料三主要论证了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性。中国并不是自发地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而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之下进入的,是“欧风美雨”的的产物。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宋至明时期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下列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
①词成为文化的主流?②瓦肆、勾栏的兴起?③章回小说的出现?④谴责小说的出现
⑤风俗画的出现?⑥杂剧的产生?⑦京剧等剧种的出现
A.①②③④⑤⑦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②③④⑤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