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
图一、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图二、《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2分)
(2)材料二中图一形成的原因有那些?(2分)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1分)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2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1)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2分)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任答两点给全分)(2分)
特点:逐渐走向联合;逐渐由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合。(2分)
(3)苏联解体。(1分)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分)
(4) 欧洲联盟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苏联的解体;经济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4分)
本题解析:(1)这一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只要课本知识熟悉,不难做出回答。其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应该指欧洲显示出来的对抗、对峙但不发生战争的相关史实,如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则应该是冷战双发之间发生的热战,即朝鲜战争或者越南战争等。
(2)原因:首先要能根据图一得出这是在考查欧共体形成的原因,然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忆形成原因,并迁移过来,即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是关键;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等;特点:要求结合材料中的两幅图片,由第一幅图片可以得出其特点是欧洲各国走向联合‘由第二幅图可以得出欧洲的联合由经济发展到经济政治的联合。
(3)这一题的答题依据是“根据材料三”,所以结论要从材料三中得出。标志:根据材料三中的“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可知标志是苏联解体。基本状况:根据“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出现了缓和的趋势”、“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可以知道是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这一题的答题依据是“结合材料二、三”,所以就需要从这两个材料中提取跟多极化有关的信息,由材料二可以得出欧盟的崛起,可以引申出欧盟和与欧盟类似的力量中心的崛起;由材料三可以得出苏联解体这个原因,再加上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理论,世界多极化根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所以答案就自然得出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翰·W·梅森《冷战 1945-1991》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结束前后苏美对“安全保障”的不同认识,(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安全保障”,美国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举措?(3分)
材料二?“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现在世界上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一个叫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个叫做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
——1947年9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日丹诺夫
(2)对比材料二、三,双方的观点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材料四?(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了正在古巴建造的中程导弹发射基地,并获得了关于导弹型号及其他数据的确切情报。随后,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2分)该事件的解决说明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15分)
(1)不同认识:苏联的安全保障是边界安全;(2分)美国的安全保障是开放的世界。(2分)
举措: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分)倡导建立关贸总协定;(1分)推行马歇尔计划,稳定欧洲经济秩序。(1分)
(2)相似观点:都把世界分成两大对立的阵营;(2分)都认为自己代表了民主自由(2分)
(3)背景: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分)美苏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处于不利地位)(1分)
说明:核威慑的存在(或美苏双方势均力敌);(1分)美苏保持了克制的态度;(1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归纳概括二战后美国在经济上采取的举措。
(2)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中杜鲁门认为:“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材料三中日丹诺夫说:“现在世界上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一个叫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个叫做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双方都认为世界分成两大对立的阵营;都认为自己代表了民主自由。
(3)从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苏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等方面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说明当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双方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面是一组西方画家描绘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导致从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欧共体(欧盟)和日本的崛起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美国霸主地位的巩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有(? )
①缓和与紧张并存?②和平与动荡并存?③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④第三世界国家都很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③④错误,美国不可能放弃霸权主义政策,如轰炸南联盟,攻打伊拉克、阿富汗等事件都说明美国并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第三世界国家都很穷说得过于绝对,如西亚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是很富有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关于图中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1946年该地政府获得中国政府承认
B.1948年在美苏的干预下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
C.在该地区发生过奠边府战役
D.二战后该地区南部国家首都在平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首先明确该地区是指朝鲜半岛。B项是其分裂的主要原因,其他三个选项都不符合教材叙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