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 宋仁宗(1022——106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加增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自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孝文帝、王安石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北魏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的野蛮性、落后性强。北宋时期: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变积弱局面。
(2)原因:北魏:国家强制推行的力度大,顺应历史潮流等。北宋:保守势力强大,宋神宗死后,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B、D有利于促进鲜卑族汉化和民族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A。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点评: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政权,系由?拓跋部建立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建立的政权有前赵、北凉,故答案A项不正确;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故答案选择B项。女真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1644年满洲(女真)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故C项不正确。蒙古族,1206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结束了草原上连年的部落战争。1206年春天建立蒙古汗国称帝,被誉为“成吉思汗”,1271年蒙古大汗国改名为大元国,或称“大元大蒙古国”,是为元朝的正式开始,故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北魏政权建立的少数民族。
点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发展都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注意在中国古代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反映了
A.少数民族的汉化
B.少数民族的农耕化
C.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汉族的胡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条件限制“社会发展的角度”,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课标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 (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请回答: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稳定北魏统治,孝文帝下令均田,以农为本。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2)不正确。北魏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汉化等措施,加快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所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