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
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
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
2、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2分)
材料二?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3分)
材料三?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 人民币(亿元)
|
进出口总额
| 出口总额
| 进口总额
| 差额
|
1978
| 355
| 167.6
| 187.4
| -19.8
|
1985
| 2066.7
| 808.9
| 1257.8
| -448.9
|
1988
| 3821.8
| 1766.7
| 2055.1
| -288.4
|
1991
| 7225.8
| 3827.1
| 3398.7
| 428.4
|
1995
| 23499.9
| 12451.8
| 11048.1
| 1403.7
|
1997
| 26958.6
| 15152.8
| 11805.8
| 3347.0
|
——《中国统计年鉴(1998)》,620页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的认识。(2分)
3、判断题 “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积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社会条件
B.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C.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明清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4、判断题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时期 地区
| 西汉(公元2年)
| 唐朝(752年)
| 南宋(1210年)
|
黄河中下游地区
| 42.8
| 32.3
| 53.2
|
江淮地区
| 15.2
| 23.4
| 45.6
|
西南地区
| 3.9
| 7.1
| 9.2
|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判断题 晚明时,徽商家乡——徽州六邑,农地狭小,民不聊生,逼使很多人出外经商。不多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主要原因应该是
[? ]
A.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
B.形成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D.北民南迁致地价飞涨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