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根本上说,这一“转折”是指该会议
[? ]
A.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B.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C.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D.决定拨乱反正,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右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粮食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粮票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产量的稳步增长,生活物资日益丰富,粮票制度逐渐废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 奥巴马当选的演讲文摘:“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今晚在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的,是亚特兰大一位女性选民——安?尼克松?库伯,她已经106岁了。我思考着她所经历的这一个世纪的美国……”“她出生的时候正是奴隶制度解除之后……像她一样的人那个时候是没有选举权的,因为她是女人,还因为她皮肤的颜色。”“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材料二 1931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三 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材料四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五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美国民主政治演进的轨迹。眼下不少人把奥巴马和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总统相提并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把二者相提并论的理由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有利的国际条件有哪些。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与外部市场关系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轨迹:从存在性别歧视到女性拥有选举权,从存在种族歧视到黑人能够当选总统。理由:同为民主党人,同样临危受命(在世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打击背景下当选)、竞选口号都是求新求变。。
(2)有利的国际条件: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工程技术人员失业,西方国家面临着商品、资金和市场的出路问题,这为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加快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加强与外部市场的联系,需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实力。
(3)主要成就: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建设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应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等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把党风和群众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抓紧抓好,把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
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回答:
(1)材料一的观点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党内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严重。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2)材料一机械遵循毛泽东思想。材料二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如一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 ]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