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汉、唐朝、宋朝、元朝最高行政区划分别是
A.州、府、路、省
B.道、州、路、县
C.州、道、路、行省
D.省、路、道、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汉朝时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实行的是郡县制,东汉后期原先的地方监察机构“州”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唐朝时最高行政机构为“道”,宋朝时为“路”,元朝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②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经济势力的增长③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④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实行变法。 (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8分)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材料二 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法、美、德的政体名称。(8分)
材料三?“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晢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4分)最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怎样的选择(4分)其理论原则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8分)主要表现:政治方面: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4分)
(2)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8分)
(3)争执: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4分)选择:三权分立(受限制的权力)、联邦制、总统制。(4分)原则:制约与平衡。(2分)
本题解析:(1)此题的突破点在于“第二帝国”这个概念上。这个概念在材料中有明确的说明,即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隋朝的首创,秦汉时期的中央政治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所以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秦汉不同就很明显了。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科举制度也是隋朝的首创,所以这是在选官制度上的不同。第三帝国指明清时期,所以其“内向”性表现在对内的强化君主专制上。对外的 “非竞争”性,指闭关锁国与外国的积极扩张正好相对。
(2)此题可依据近代英、法、美、德的政体类型的史实来回答,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掌握情况。英国是在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则是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于1787年通过宪法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法国也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经过了八十多年的斗争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共和制度。德国是一个封建主义强,军国主义浓重的国家,所以它确立的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度。
(3)此题难度不大,在材料中有明显的体现,但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内容,然后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依据材料中的“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即是正确答案。最后的选择可依据美国政体的特点这个史实来回答,即美国选择了“受限制的权力”。这是依据制约与平衡原则而选择的。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据《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这则史料反映的和唐实行和亲的民族是:
A.吐蕃族
B.回纥
C.匈奴族
D.乌孙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并结合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可采用排除法。在选项所列的四个民族中,都曾与中原王朝有过和亲关系,但选项C、D的匈奴族与乌孙族都是汉朝时与中原王朝的和亲,故都可排除。唐与吐蕃族实行过和亲,但该材料中“患西戎”反映的则是一种紧张的关系,其中的“西戎”即是吐蕃族,因此可排除A项,故B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驻台湾,对此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