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8 13:56: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明末清初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广大知识分子力倡务实之风,主张改革,重实证、实测讲“经世致用”,这种现象 ( ) A.是专制政治暂时弱化的结果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是知识分子反思晚明理学空谈心性之弊端的结果 D.是西方启蒙思想传播的结果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经世致用”强调做学问应该有所用,而不能空谈义理。这是对宋明理学以来空谈心性之弊端的一种反思。故选C。A项错误,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强化,而不是弱化;B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刚产生还很微弱,尚未形成一种思想潮流。D项错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是在19世纪后期。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在对宋明理学思想反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解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言论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言论二:子路问政 子曰:义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错(措)手足。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上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计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有哪些思想主张?(8分)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现代学者将宋明理学分为理学与心学,你认为理学与心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参考答案:(1)孔子:仁(爱人与宽容);恢复周礼;正名。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主张4分,董仲舒主张4分,共8分) (2)影响:?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气节;④扼杀人的自然需求。(每点3分,共7分)。 区别:理学侧重于对客观万物的探究,理学侧重于对内心的探究。(或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2分) (3)春秋:创立; 战国,成为大宗; 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魏晋到五代十国,受到挑战; 宋明,发展为理学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重回统治地位; 明清,受冲击,但仍为主流。(每点2分,共8分)
本题解析:(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孔子:根据材料一中的“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可以得出有关“仁(爱人与宽容)、恢复周礼”等主张;根据“名不正则言不顺”可以看出孔子主张“正名”。董仲舒:根据材料二中的“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可以得出其主张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根据材料三中的“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可以得出其影响是塑造中华民族气节;扼杀人的自然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考虑理学形成后,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其实质是为统治者服务。 区别:主要从两者求理的途径和方式,即理学是“格物致知”,侧重于对客观万物的探究,心学侧重于对内心的探究。(或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3)题目要求“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给提供了春秋、西汉和宋明三个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其演变过程为:春秋,创立;战国,成为大宗;西汉,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到五代十国,受到挑战;宋明,发展为理学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重回统治地位;明清,受冲击,但仍为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和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风水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下列主张与这一核心思想吻合的是 [?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爱无差等 D.制天命而用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礼乐与法治并举 B.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