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下选项是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
[?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C.军机处的设置
D.丞相制度的废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3分)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4分)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2分)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两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5分)
参考答案:
(1)西周疆域辽阔,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落后;(2分)通过分封诸侯,建立藩屏拱卫王室,维护统治。(2分)
(2)历史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不休。(2分)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2分)
(3)角度:康有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1分)
留日学生: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工商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1分)
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严重;(1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张变法强国,实业救国。(2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说明西周疆域辽阔。“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说明交通和通讯技术落后。“大规模的‘封藩建卫’,属国…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反映出分封诸侯,建立藩屏拱卫王室,维护统治的目的。
(2)根据题干“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反映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不休。因而实行郡县制。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有世袭统治权,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就在于,郡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长官有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角度:康有为认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因而得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留学生认为 “ 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即强调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工商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
背景:题干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根据时间思考其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瓜分狂潮,《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此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呼吁实业救国,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一历史场景最可能发生在………………………………………………………(?)
A.西汉中期
B.新朝时期
C.东汉后期
D.三国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明了汉代初期实行的察举制此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并未真正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结合史实可知这一现象出现在东汉后期,答案选C,A B两项时间与史实不符, D项已经出现了“九品中正制”。
点评:本题的考查角度还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 )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仁义为本,制定唐律
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