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40年,日本的食物、日用品、衣物必须品已被迫实行配给制。这反映了
A.中国的抗战给日本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B.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收到了很大效果
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日本构成强大压力
D.日本为应对持久战争开始干预国民经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1940年以后,日本的食物、日用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被迫实行配给制。”这反映了中国的抗战对日本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拖垮了日本,选A;B项夸大美国一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效果;C选项发生在1942年;D项表述事件与史实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接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摘编自《百年世博梦》
材料二
年份
| 文件
| 内容摘要
|
1853
| 《天朝田亩制度》
|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的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
1923
| 《中国国民党宣言》
| 清查户口,整理耕地,调正粮食之产销,以谋民食之均足。 制定工人保护法,以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的状况,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
|
材料三 1953~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分别指出以上纲领性文件出台的主要原因。(7分)
(3)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6分)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的条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6分)
参考答案:
(1)面貌:国家强盛(国际地位提高)、科技昌明(交通便捷)、实业发达(经济繁荣)。
情怀:爱国(关注世界,渴望祖国早日强大)。
(2)问题:民生。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中国国民党宣言》:国民党人践行三民主义;对国情认识的深入;改组国民党的需要。(只要答确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
(3)政治: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外交上: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提出并成功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若回答具体的一项外交活动给1分,最多不超过2分)
经济: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
(4)条件:制度条件:拥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理论条件: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轨迹: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先进制度—探求民富国强。
本题解析:本题直接针对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热点命题,又可以专题化的巧妙的链接历史知识,可谓立意高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对材料一提取和概括总结。第二小问要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体会出小说作者一片拳拳的爱国之情。第(2)问对两个材料进行对比,要抓住民生这一关注点。第(3)问要握住设问中的时间信息,然后调用知识综合解答。第(4)问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古代儒家有“庶人议政”的传统,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
[? ]
A.黄宗羲主张建立“学校”
B.康有为主张设立“议郎”
C.清末设立“皇族内阁”
D.民国初年设立参众两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假如你生活在1859年,下列社会现象你可能观察到的有
①俄国公使在北京游历
②美国军舰在汉口江面游弋
③法国传教士在广西传教
④中国的外交部门挂着“外务部”的牌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了解,1859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即将终结的重要年份,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明确规定的内容有公使进京、军舰在内河航行和允许外国传教,故①②③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故④错误,因此答案为C。
点评: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