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受
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天京变乱后,太平军再次打破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其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削弱
B.建立领导核心,实施正确指挥
C.颁布《资政新篇》,激发军队的战斗力
D.实行平等外交,减少外国干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不对,这是外部原因;C不对,《资政新篇》没有在太平天国内引起广泛的反响;D不对,天京变乱后,太平军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组成新的领导核心,取得了一些成果。
点评:原因类历史问题,最常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就是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有时也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有时就是重要原因,但二者之间也有区别:主要原因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主导或者决定作用的原因,在原因语上往往表达的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潜在的、深层次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比较持久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在语言上往往采用比较抽象的表达方式。例如通常所说的“历史根据”、“社会根源”、“经济根源”、“必然性”等一般指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现象,多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英雄们对封建剥削深有切肤之痛,而对资本主义并无多少预见。空想和错误是历史客观条件使然”。下列材料中,最能体现《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是( )
A.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
B.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C.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女到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上帝
D.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空想是指不能实现,所以D中的规定符合题意,因为D项所言是指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关于产品分配的内容,即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全部交圣库。这一规定违背了小农的愿望,没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是空想,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保卫台湾的斗争中,率黑旗军进行抗日斗争的将领是?
A.徐骧
B.刘永福
C.邓世昌
D.邱逢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次大迁移”是指?
A.北伐军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B.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C.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D.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