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 )。

①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②开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④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表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图一反映的是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图二反映的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但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的经济困难。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核能对世界各国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1955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外长开会,达成共识:“不把经济潜力综合在一起,政治上的任何努力都必然是徒劳无益的。”为此,六国在会议结束时决定共同和平利用原子能。1957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西欧六国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目的。(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6分)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变革的历史,中国社会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共和,礼仪渐减,一切官场仪仗,如衔牌等件,亦皆废置,不尚繁文。近见缙绅士庶人家,每至丧葬出殡,炫耀街衢,至今惯用前清某太夫人衔牌,及旗伞大锣,“肃静回避”“前清举人进士”“某科翰林”及“乐善好施”等牌,亦当衔牌之用,甚至皂隶贱役,亦且假袭官衔。道途见之,每每嗤鼻。此辈者,半皆欺饰庸愚耳目,假作炫耀之资耳。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1)依据材料一说明民国时期礼仪风俗变化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市开幕,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举行公开会议时,由美、苏、英、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主席,以示大国的团结。安理会被授予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应断定任何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之是否存在”,并推荐调停这些争端的方法。安全理事会由11个理事国组成,其中包括美、苏、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安理会关于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非常任理事国的多数票和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之。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2)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20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7分)
(4)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概括所分各阶段的特点。(6分)选择你所划分的任意一个阶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2分)
年代
| 重大事件和政策
|
1949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成立。
|
1950年8月
|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
|
1956年1月
| 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承认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1957年3月
| 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
50年代末到 60年代前期
| 在知识界中反对白专道路(注:“白专”指潜心科研,不跟风“左”倾思潮),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要求知识分子劳动化。
|
1966年到 1976年
| 科技战线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世袭领地”和执行“修正主义路线”而受到批判,知识分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科研工作停顿。
|
1978年3月
|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1995年5月
|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参考答案: (1)状况:社交礼仪简化,崇尚平等观念。旧的礼仪仍然残存于社会现实中。(3分) 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但革命和变革不够彻底。(2分) (2)变化: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被大会拒绝,中国成了被宰割对象。二战后,中国作为五大国之一具有安理会的否决权,国际地位提高。(4分) 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2分) (3)50年代的变化:由市场和计划经济因素并存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2分) 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分) 20世纪末期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 (4) 时间 特点 1949—1956 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开创和起步 1957—1976 错误的思想妨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1978年以后 提出正确理论,科学事业突飞猛进 1949—1956:新中国建立,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1分)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1分) 1957—1976:“左”倾错误和“文革”的影响。(1分)延缓了经济建设的步伐。(1分) 1978以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1分)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1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从材料“民国共和,礼仪渐减,一切官场仪仗”、“至今惯用前清某夫人衔牌”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但由于辛亥革命仅仅是改朝换代,并没有触动中国的传统思想正统地位,革命是很不彻底的。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举行公开会议时由美、苏、英、四大国代表轮流担任主席”“安全理事会由11个理事国家组成"其中包括美、苏、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可知,中国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变化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执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从图表中可知,中国不同阶段中国历史环境的特点,凸显不同的工作中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历史阶段的原因和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实行“一五”计划 D.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四?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 ——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4分) (2)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与材料四的视角各是什么?两则材料的各自出发点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8分)
参考答案:(1)因素:国际贸易、传教、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倾销商品、资本输出。(每点1分,共4分,答出4点即可) (2)视角:材料三:着眼于宗教文化(文化角度)(2分);材料四:着眼于社会就业(经济角度)。(2分) 出发点:材料三: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支配)(2分)。材料四:保护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就业岗位)。(2分) 原因: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2分) (3)利: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弊: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以全球化为切入点。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如材料一中“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材料二中的“扩大产品销”、“资本输出”等这些词语中概括。第(2)题,视角要从材料中分析,即宗教和经济;其出发点分别与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保护民族经济等相结合;中国加入世贸原因可从中国需要和全球化的角度论证。第(3)题,经济全球化的利可从资源、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等角度阐述,经济全球化的弊可从贫富差距、投机性和风险性、生态危机、自然环境等角度作答。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现在发展的重要的趋势。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雏形,后来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步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但是全球化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