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发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后,农民地位的变化。(2分)法令对俄国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1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为什么重视解决“三农”问题?(2分)
参考答案:
(1)实施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居住垦荒。(3分)
(2)变化: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拥有公民权和就业权);并在名义上获得份地。(2分)
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使俄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任答一点即可给1分)
(3)“三农”问题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权巩固.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
第(1)问本题落脚点放在了均田制上,这是孝文帝改革的一个方面。第(2)问考察了对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理解第(3)问历代统治者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来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②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非赢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6分)
(2)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宗法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国掀起改革运动;秦国力落后,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6分)
(2)赞同观点①:商鞅忽视礼仪教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推行严刑峻法,遭到反对。
赞同观点②: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分)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地处西陲,政治、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
(2)该问属于论述型的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了两种观点:贾谊认为商鞅变法“弃仁恩,秦俗日败”; 章太炎认为:(秦统一)“非赢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考生可任选其中的一种观点,结合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局限进行论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1:北魏文官俑?图2:汉人胡食图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2)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4分)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5分)
参考答案:(1)图1: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趋势:民族融合加强。(4分)
(2)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如迁都洛阳。(4分)
(3)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4分)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1分)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1北魏文官俑: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胡食图: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强的趋势。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可以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本题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