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满载着皮毛、花旗参、胡椒等纯正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5个月的航行到达了中国,随后又把茶叶、瓷器、丝绸等一大批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A.泉州
B.广州
C.南京
D.上海
2、判断题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该材料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秦代
C.元代
D.明朝后期
3、判断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1分)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1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2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3分)
(4)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1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1分)
4、判断题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有:“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说明当时?
A.粮食作物比重下降
B.出现了棉花的区域化经营
C.农产品完全商品化
D.棉纺织业是税收主要来源
5、判断题 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中国能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