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希腊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其独特之处在于(?)
①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②海岸曲折,港湾众多
③气候温和宜人,农业发达?④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根据史书记载,雅典实行陶片放逐的程序如下:
第一,由五百人议会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公民大会对此举手表决,若大多数人表示赞成,即定下开会日期。
第二,开会时以木板围住会场,留出十个出口(与雅典的十个部落相对应),同一部落的公民从同一入口进场。
第三,投票时投票者在选票——陶罐碎片较为平坦处,刻上他认为应该被放逐者的名字,然后将写好的选票正面朝下,放入本部落的投票箱,整个投票过程由专人监督。
第四,投票完毕,执政官清点票数。如果选票总数未达到六千,这次投票宣告无效,放逐亦不能实行;如果超过六千,再按票上的名字将票分类,得票最多的人就是当年放逐的人选。
材料二?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孙中山回到上海,着手写《会议通则》一书,后改名为《民权初步》,其中论及会议程序的有关内容如下:
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集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
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以动议及表决而处事,重要之步调有六,其秩序如下:一、会员起立而称呼主座。二、主座起立而承认会员。三、会员发动议而坐。四、主座接述其动议。五、主座畀机会以讨论。六、呈动议以表决,并宣布表决之结果。
大多数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大多数之常例。
请回答:
⑴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所论述的会议规则有什么相同点? (不得摘抄原文)说明了什么?
⑵你在上述材料中看出了哪些民主的内涵?
参考答案:
⑴①通过表决形成决议;②参加会议或进行表决的人数必须达到规定人数;③表决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说明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对后世民主制度影响甚大。(或民主政治的延续性)。
⑵①天赋人权;②社会契约;③人民主权;④公共意志;⑤自由平等。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和孙中山要实行的民主从会议的表决形式、参加会议的人数规定及表决的原则等方面有相似点,同时他们都主张民主,因此体现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希腊城邦文明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A 奴隶制文明的发展?B?奴隶起义?
C 城邦内部的混乱?D 亚历山大的进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限定语是“直接”。A项是根源,B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锄、铲等铁农具
|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铁器
|
B
|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维护民主的一种方式
|
C
| 1904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有:经学科、政法科、工科等,各专业预科阶段均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
|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专业设置有中西结合的特点
|
D
|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建立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国营“样板”工厂
| 日本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项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始出现铁器。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足以证明“陶片放逐法”会造成民主权利的滥用而不再是“维护民主的一种方式”,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确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足以证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开设政法科、工科等则足以证明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所以,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专业设置有中西结合的特点C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国营“样板”工厂只能证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国家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能证明日本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史学研究?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史实与结论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罗马人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的立法开始于( )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大全》
D.《查士丁尼法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