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以来,“官既众,事益繁,增将吏之衙参,添簿书之拥滞。”“官有其名而不除(差遣)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
从元丰三年(1080年)六月开始,宋神宗下令于中书设立“详定官制局”,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几百司庶务皆以类别,所分之职,所总之务,……有革有因,有损有益,有举诸此而施诸彼,有舍诸彼而受诸此,……自.事以上,本末次第,各区处而科条之。”同年八月,宋神宗发布改革官制的诏令。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即“寄禄新格”)。元丰五年二月,颁布新的官制条例(“三省六曹条例”)。
材料二 清代学者钱大昕评论说:“元丰以前所云尚书、侍郎、给事、谏议,诸卿、监、郎中、员外郎之属皆有其名而不任其职,谓之寄禄官,以为迁叙之阶而已。”“寄禄新格”将旧的文武散阶增减编定为二十四阶。自元丰三年九月推行之日起,寄禄官不再以尚书、侍郎、卿、监等职事官为名,而“以阶易官”,同时取消旧的文武散阶,于是统一了职官的品与阶。如阶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阶特进,即为正二品。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这就为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概括元丰改制的背景和内容。(10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丰改制的积极影响。(5分)
参考答案:(1)背景: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耗竭财力。(5分)
内容:“元丰改制”对中枢机构进行了调整,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实际职权;定新官品,定寄禄新格(升迁、俸禄均按新格办理);官称与职守合一。(每点2分,三点5分)
(2)使原来繁琐而复杂的品阶制度趋于简化和较为合理,清除了一批冗官滥吏;废除了一大批各色各样的使职差遣官,精简机构;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每点2分,三点5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官既众,事益繁,增将吏之衙参,添簿书之拥滞”“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中概括归纳元丰改制的背景。从材料“几百司庶务皆以类别,所分之职,所总之务”“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即“寄禄新格”)”“统一了职官的品与阶”概括元丰改制的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这就为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丰改制的积极影响:清除了一批冗官滥吏;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元丰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
A.建立皇帝制度
B.废分封,立郡县
C.设立三公九卿
D.统一货币、度量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政府任命”“向中央政府负责”等信息可知是秦代的郡县制下地方管理的情形。,故选A。B项与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信息不符;C项是中枢权力机构,不是地方行政体制;D项并非废除的是分封制而实行的行省制。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
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说明刘邦已经意识到分封异性诸侯王存在严重的弊端,他希望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巩固汉朝统治,即希望利用宗法血缘亲族关系巩固刘氏家族统治,但最终还是引发了“齐国之乱”,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