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人类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视、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1969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达2.6亿人。计算机网络已经把全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日益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估计,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而目前这一比例已上升到80%——90%。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新发现和新发明得到应用后所创造的价值,要超过科研投入的10倍以上。高新技术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到20世纪,人类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的威胁……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怎样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诸多问题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材料二 统计数字表明,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长的诸要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
材料三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总数从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科技成就哪些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哪些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所列举的负面效应,哪些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西方国家工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统计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电话、电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
(2)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
(3)战后兴起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87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100周年,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当时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李圭参观1876年世博会机器院时,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
A.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
B.中国的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阻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
D.中国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译书(18分)
材料?东汉时期西域僧人安世高、支谶等到洛阳,翻译佛经多种。魏晋时期名僧鸠摩罗什和真谛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传教译经,唐朝玄奘从天竺回国后译经75部,与鸠摩罗什和真谛并称古代三大翻译家。
1862年成立的同文馆是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为主,自然科学的译著也有一些。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18种,军事32种,商学8种,科技90种。此后,沿海地区相继仿行……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译书不再由官方译书机构所专营。1897年梁启超开办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说:“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仅1901至1904年间,就译出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商、理化、卫生等各类书籍533种。冯自由称译书汇编社“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促进吾国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古代到近代译书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完整、准确;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一:
汉唐时期由于佛教盛行,译书以僧人翻译的佛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官方译书系统形成,译书以科技、军事为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先进分子由学习西方的科技转向学习制度,不满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民间译书增多,改以政治内容(社会科学)为主。此外由于中国从古代至近代,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因此译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示例二:
从古至近代,译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影响越来越大。从内容看,古代以佛经为主,19世纪60年种类增多,以科技书籍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以社会科学为主。从主持者角度看,古代是僧人,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古代佛经的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如提到理学也可酌情给分),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推动思想解放,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民主化的进程创造了条件。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即分析概况材料的能力,问题的关键点是准确评述中国翻译事业从古自今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古代译书和近代译书,在准确概况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还涉及一定程度的评价,这一点一定要特别注意,这就是高中历史的新型考题,即评述类试题。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后在西方后面呢?”这个疑问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请回答:(1)以天文学为例,列举三个中国古代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天文科技成就,说明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6分)
(2)近代科学技术首先在西方诞生,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是意大利科学家(2分)请写出他的主要科技成就及意义。(6分)
参考答案:(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东汉科学家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6分)
(2)伽利略。(2分) 1632年,伽利略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伽利略的杰出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6分)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的比较简单,因为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均超过西方,依据教材列举几例即可。(2)近代科学之父是近代科学家伽利略,他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最先提出了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代表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最典型的成就就是推翻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自然观,为伽利略的杰出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点评: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这种科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西方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是属于近代科学。在由传统科学到近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逐渐的衰落下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我国最早的天文学巨著出现②发明测量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③创制黄道游仪?④发明新型浑仪——简仪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史实的掌握,难度不大,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即可作答。①项是在战国时期,②项是在东汉,③项是在唐代,④项是在元代,故正确顺序为A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