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人们习惯上把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B.制造材料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蒸汽时代”依据是蒸汽机的推广,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为动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故选C。AB项并无本质的差别,关键是看驱动力;D项是二者的不同,但是不是主要的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台海网2007年12月25日讯,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计划将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移灵浙江奉化安葬,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蒋方智怡这种文化情节源于中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宗法制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77年第一条电报线的架设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这条线路设在
A.广东
B.北京
C.上海
D.台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右图是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的合影,该照片最有可能产生于_____。

A.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时期
B.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反攻时期
c.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时期
D.解放战争中的渡江作战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48年,由于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共中央认1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年11月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党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领导淮海前线一切事宜,有这段史实可知该照片最有可能产生于战略决战时期的淮海战役中。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作者的特约稿,评论道“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其影响还要重大,这位先生把旧科学的概念一齐推翻。”——选自《文汇报》2006年5月1日
材料二: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径上海,总共停留不到三天时间,但其犀利的眼光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到“(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顽强的民族……也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到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选自《文汇报》2006年5月1日
(1)材料一中的“旧科学的概念”、“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分别指什么?(2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近年来的革命事件”是指什么?(2分)
(3)为何在爱因斯坦眼中中国人地位如此低?(2分)表达了爱因斯坦的怎样的感情?(1分)
(4)某中学想搞一个《崇尚科学·爱因斯坦与上海》的大型主题活动,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搜集资料?(3分)
参考答案: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提出相对论开始了物理学领域的革命(2分);五四运动(2分);爱因斯坦途经的是上海租界,租界是列强的国中之国(2分);对中国的深切同情(1分);文献(当年报纸、著作、日记、档案等)、访问调查(爱因斯坦的见证人等)、借助网络(任三,3分)。
本题解析:(1)“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是指他在物理学方面的重大贡献——相对论的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旧科学的概念”当然就是指牛顿的经典力学。
(2)从“20年代初”、“近年来”等关键词可判断出该革命事件。
(3)20年代初的上海就是帝国主义各国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据点,从他的认识当中可以判断其感情的倾向性。
(4)充分运用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查找。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