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平民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该特征可概括为(?)
A.主权在民
B.人人平等
C.自由主义
D.分权制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从材料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政治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因此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
| 中国
| 西方
|
古代
|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
近现代
|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当代
|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2分)概括中国古代的幸福观突出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3分)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1分)
(2)结合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3分)
(4)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2分)
参考答案: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2分)
特点: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1分)。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答对两点得2分)
积极影响:培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得分不得超出6分)(2)中国: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答:民族危机严重)。(1分)经济: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1分)
西方: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1分)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1分)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1分)
(3)发展趋势: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或答忽视物质享受);(1分)近代:追求物质享受(或答享乐主义流行);(1分)现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1分)
(4)因素:社会幸福观的形成受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任答对一个方面给2分,其他答案贴近材料,言之有理给1分)
本题解析:(1)依据“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一箪食,一瓢饮”“多子多福”“ 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等信息进行归纳,可知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是注重精神满足,依据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可见中国幸福强调家族的观念,原因需要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根源来答,这种基于家族观的幸福认识有利于培养责任感。
(2)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来答。近代以来我们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逐渐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西方国家这时期在政治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思想启蒙运动等的影响下也对人们的幸福观产生影响。
(3)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可归纳发展趋势为由精神到物质再到个人价值的实现。
(4)依据上述材料以及前三个问题的回答并结合所学知政治、经济、思想(主流价值观)是影响人们幸福观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展示了人性的美。下图是两幅不同时期以圣母和圣婴为题材的宗教绘画作品。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材料一赞美了什么?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什么核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哪幅绘画作品最能体现上述思想?你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想一想,启蒙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赞美人的伟大。人文主义。
(2)图一最能体现这一思想。因为它更接近人间母子亲情,能充分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3)启蒙思想家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倡导的人文精神,尊重人及人的需要,同时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人还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理想的社会,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启蒙思想家那里,“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这样,根据人的理性这种价值尺度来衡量个人和社会的思想行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他们要以理性的尺度去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理解、关怀和爱等人道主义情感需要,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民主反对专制、以自由反对禁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反对教条的束缚。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他们发展了人文精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
①整顿教会,扩展势力 ②组织十字军东征 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④教权高于王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根据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中,找出为扩大教会势力而采取的措施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05年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主题是“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广东。”小明参加了这次活动后,对“人文精神”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给自己选了以下几个课题进行研究。你认为他所选的下列课题中哪个存在问题?
A.彼特拉克“人的学问”
B.拉斐尔的圣母像
C.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D.雪莱的《西风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B两项都属于人文主义的思想,而D项属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