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因组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 唐代“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唐庸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如遭灾害减负组调。 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中国通史》白寿彜
材料三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它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问: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所知的两税法,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指出两税并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唐北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或纳庸代役)主要原因是唐统治者叹取隋亡教训,实行轻绶薄赋政策。
(2)变革:改变过去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或:减少征税的项目、规范了征税的时间次数、征税的标准、征税的税原等)原因: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②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③均田制破坏,租庸调破坏。影响:①增加了政府收入;②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③扩大税源;④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不能落实的原因: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②地方官吏的腐败;③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
(4)封建政权制安民策的出发点吧维护贵族的地主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其根本目的是
[? ]
A.劝导农民重视农耕维护传统
B.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C.巩固封建统治
D.限制和打击工商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
A.商品经济发达?
B.存在井田制 ?
C.小农经济落后?
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皇帝
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1)材料一、二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2分)
(2)结合材料一、二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对外政策?(4分)
参考答案:
(1)思想:重农抑商。(2分)
(2)影响: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 (6分)
(3)英国:开辟海外市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殖民扩张等);中国:闭关锁国。(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织布到了粮食布帛很多的时候,奴隶可以获得人身自由;“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句话的大意是从事商业失败导致贫穷的人,把他的妻子儿女收作官府的奴隶。这段材料来自《史记·商君列传》,可知其为商鞅提倡的重农抑商思想。
(2)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当时出现了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商鞅在变法时期,首倡重农抑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的发展,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统治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让官员劝导百姓重视本业。并对商业加征商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地位。
⑶“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从时间看,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从英国使团要求开放通商,可以看出,英国需要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是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是一种扩张政策。
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愿意另外开辟通商口岸,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古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是在
[? ]
A.商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