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现代的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男耕女织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有利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有一定的扶持和奖励措施,不利因素:赋税沉重,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等。
(3)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容易使农民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去精神。
(4)主要因素: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时间:1953—1956年。原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5)区别:土地国有,农民只有使用经营权。方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最先开辟了新航路,垄断了东西方商路;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得巨额财富。(4分)
影响:大量财富从葡萄牙流向西欧的英、荷等国,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引起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争夺;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中庸之道(“和为贵”)传统文化的影响;封闭的大陆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评价: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文明的延续保留了实力;小农意识的产物,具有封闭性、保守性。(4分)
(3)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由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在碰撞交流中批判继承。(6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1)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的角度分析葡萄牙富足的原因:最先开辟了新航路,垄断了东西方商路;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得巨额财富。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回答第二小问,如答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也可得分。
(2)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主张远征,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原因可以从经济、思想、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评价。
(3)材料三认为“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依据上述信息并结合近代 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分析“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知,战国时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生产力的提高是根源,而生产力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因此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周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一记载可以说明神农氏的贡献是
A.农业
B.祭祀
C.中医
D.教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种心态属于思想方面的表现,思想方面现状取决于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故选择C。中国历代统治者的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交流的经济职能,使得我国失去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文化的机会,从而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