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
材料一 叫卖广告在先秦已出现,《楚辞》记载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可谓吆喝叫卖的祖师爷。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到清代商贩及手艺人有近500种,所售商品不同,唱卖的声调也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季节的唱卖,或艳丽或悠长。
材料二 国初民居尚简朴,三间五架式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一华衣者,人怪而哗之。?
——(明)嘉靖《江阴县志》
材料三 二三十年间,富贵家出金帛,制服饰器具,列笙歌鼓吹,招至十余人为队,搬演传奇;好事者竞为淫丽之词,转相唱和;一郡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
——(明)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叫卖广告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原因。(5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社会风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消费与生产两者关系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2分)(1)概括叫卖广告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原因。(5分)
从单纯的吆喝到以唱卖为主,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1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对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商贩更需要用特色的叫卖声来引人注意;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也使叫卖声有一些艺术色彩。(各2分,共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社会风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从从崇尚简朴到追求奢华,风气糜烂。(1分)
变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进步,消费观念的变化。(任答1点得2分,共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消费与生产两者关系的认识。(2分)
生产发展有利于消费,健康的消费促进生产发展,过度消费会引发经济危机和资源浪费。(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得知“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到“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形式是从吆喝到卖唱,并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究其根源都是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物品更为丰富,时空限制被打破,商贩更需要用特色的叫卖声来引人注意;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也使叫卖声有一些艺术色彩。
(2)根据材料二得知,国家初期,百姓都崇尚节俭,穿布衣,居室小。如果遇到穿着华丽的,都会觉得很奇怪。而材料三中,富贵人家生活奢靡,追求富贵奢华。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消费观念也有了变化。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下:
首先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我们的消费对象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 2、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质量。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如没有汽车的生产,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
其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1、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自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的陆路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以后,丝绸之路不断发展。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问题:(12分)
(1)请为“唐朝丝绸之路”地图配以文字说明。(4分)
(2)说出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原因。(4分)
(3)在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并变迁为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澳门的地位凸显。说出澳门地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政府重视: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海陆并举,陆路发达(东、南、西线);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皆有;吸收文化、传播文化;沟通地区远达拜占庭帝国。(4分)
(2)陆路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贸易,收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4分)
(3
)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欲将世界其他地区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中;葡萄牙占领澳门,澳门地理位置重要;中国朝贡贸易体系和海禁政策,放弃了海外贸易的主动权。(2分)影响:澳门作为贸易的中转站,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3分)
材料二?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7分)
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出现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3 分,答出3 点即可得分)
(2)特点:发展迅速;起步早;不是以旧城镇为基础,以发展新型城市为主。(3 分)
原因:①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②工业革命促进新型工业城市的涌现。(4 分)
(3)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2 分)
论证:一方面,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4 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可以看出宋代的城市大规模出现,其经济功能增强。“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可以看出宋代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据图片内容可得出,宋代出现了瓦肆等娱乐场所。
(2)依据材料中的“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出英国的城市不是以旧城镇为基础,以发展新型城市为主;“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可以看出英国城市发展迅速、起步早。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可以看出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的进行也促进了新型工业城市的兴起。
(3)依据材料中的“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可以看出是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第二小问注意从经济方面分析通商口岸的双重作用。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79年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罗布泊地区发掘清理了一批古墓,出土了锦、绢、刺绣、铜镜、漆器、圆形方孔五铢钱,还有木简、纸质文书等珍贵遗物,以及具有中亚、西亚风格的玻璃制品和织造工艺精美的毛织品。这批古墓埋葬的朝代最早应为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宋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具有中亚、西亚风格的玻璃制品和织造工艺精美的毛织品”说明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政策
B.“草市”发展得到政府的扶持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D.唐宋时期商业都会大量出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反映了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政策,因此选A
点评:两宋时期。表现:①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等,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从此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