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 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6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6分)
参考答案:(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唐在边境设立藩镇,
元实行行省制(3分)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
(2) 汉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分)
唐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适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3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仅限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3分)
举例: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将地方的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收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回答时要联系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解答。如材料“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唐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从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归纳总结答案。
第(3)问,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思想家对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材料“明末清初,……‘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及所学知识“宋地方分权、元行省制度”归纳总结。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秦、汉、唐、宋及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意是宗庙。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
B.信仰
C.地域
D.血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次序以及宗族成员各种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制 。其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制定分封等级,有大宗、小宗之别,大宗统帅小宗。“大宗”是按嫡长子继承制形成的大系统。“小宗 ”则是 由嫡长子以外的娣子和庶子分别组成的小系统 。据此可以选出本题的答案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
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
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