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的内阁在19世纪中叶时,是秉承议会旨意管理国家的“执行委员会”,但到70年代以后,它的权力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议会的立法权在很大程度上为内阁所控制,因为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下院的真正工作无非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根据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通规程》,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要由政府参加。据统计,从1887年到1897年,政府参加的时间平均达到议会全部时间的84.5%,因此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美国)1870年的一项国会法案,授权总统使用军队以保证《宪法15条修正案》的实施,这就扩大了总统的军事权。进入20世纪后,权力向总统手中集中的趋势愈益加强,最终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的现象。?
——摘编自刘祚昌 王觉非主编 《世界近代史·下卷》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制定了《联邦行政程序法》,德国、西班牙、荷兰、日本等也相继制定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的兴起导致了控权机制的变迁,对行政权的约束从传统的事后司法审查,转变为对行政行为的事前、事中控制。
美国国会在罗斯福连任四届之后提出了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丹麦在1953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引入国会监察使制度,监督军队和行政系统。……一方面,通过立法将一部分行政权力交由介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社会组织行使。另一方面,让公民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如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提交书面资料、书面意见,或通过书面或口头辩论等方式参与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通过陈述、申辩、取得行政咨询和听证等形式参与实施各种具体行政行为。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半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一些西方国家是如何限制行政权力的。(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目前我国政府进行行政权力改革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在缩小,行政机关(政府首脑)权力不断膨胀。(4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政府对行政权力进行全方位的调控,这是导致行政权力膨胀的根本原因;新兴部门不断出现与立法权滞后性的矛盾,最终被归结到行政权。同时旧部门的不断细化,客观上也加剧了行政权的扩张。(8分)
(2)限制:以严格的程序法以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通过立法等法律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加强了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9分)
(3)通过立法等法律手段约束行政权力,一定程度避免了因行政权力过度扩张而产生的腐败问题;依靠集体执政的智慧,公平公正,规范了行政权力的行为;通过简政放权,走“群众路线”实现公共参与,信息公开。(4分)(任答两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议会的立法权在很大程度上为内阁所控制”“权力向总统手中集中的趋势愈益加强,最终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的现象”中19世纪后半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行政权力方面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行政权力方面的变化。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一些西方国家对行政权力的限制:以严格的程序法以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通过立法等法律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加强了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我国政府进行行政权力改革:通过立法等法律手段约束行政权力,一定程度避免了因行政权力过度扩张而产生的腐败问题;依靠集体执政的智慧,公平公正,规范了行政权力的行为;通过简政放权,走“群众路线”实现公共参与,信息公开。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英国历史上的无议会时期是指
A.1614─1628年
B.1629─1640年
C.1640─1649年
D.1649─1688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它说明当时的英国?
[? ]
A.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B.实际上由封建贵族实行统治 ?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大部分英国人还没有选举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4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材料二?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参议员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占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81.67%,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88.1%,35岁以下有37人,占71.43%。
这些人有革命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由此固然能够制定出一部足够民主的宪法,但其制定人员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事实上,当时中国的立宪派、旧官僚、大地主、旧式知识分子、乡绅、农民、工人等的利益和要求在约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袁世凯的势力未能参与宪法的制定,因此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便不遗余力地破坏宪法(1914年《临时约法》即被废除)。
——以上均摘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为进步吗》
材料三? 1975年宪法把原来宪法的106条压缩为30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权力机关,通篇强调阶级斗争,……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取消了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规定等等。
——《我国宪法历次制定和修订的情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带来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制定人员的构成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积极作用:使得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之后各方都能认真而且长久遵循,宪法的相对稳定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6分)
(2)特点:以年轻的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同盟会员为主,成员比较单一,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影响:使得制定出来的约法不能够充分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之后未参与制定约法的各方不仅不遵守约法,甚至破坏,导致宪法短命而亡。(6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即可概括出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可以从各方利益、政治局面、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带来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1975年宪法...通篇强调阶级斗争...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取消了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规定等”即可概括《临时约法》制定人员的构成特点,结合该历史时期的背景即可说明这一特点产生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年)
材料二:六十多年以来,我们昔日创制的人民主权原则,在美国正完全取得统治地位。美国的各项制度所依据的原则,即遵守纪律的原则,保持政权均势的原则,实行真正自由的原则,真诚而至上地尊重权利的原则,则对所有的共和国都是不可或缺的。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第十二版序(1848年)
材料三:当今世界上有两大民族,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但好象在走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他们的起点不同,道路各异。然而,其中的每一民族都好象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终有一天要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1835年)
(1)材料一中的“大革命”爆发于哪一年?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也符合材料一托克维尔的观点。简要说明“坏政府”改革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民主的制度性保障是什么?列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威胁到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大事件。(6分)
(3)材料三托克维尔的预言在20世纪中期成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俄(苏)“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的含义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俄“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10分)
参考答案:
(1)时间:1789年(2分)
联系:①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了一些改革(此点必答,2分。只要答出“新政”或“预备立宪”给2分)。②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③改革促使西方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④新政中编练的部分新军成为起义的主力;⑤改革加剧了社会矛盾,为革命准备了条件。(6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保障: 美国1787年宪法(2分)
事件:南北战争;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4分,每个要点2分)
(3)含义: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4分)
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6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信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可知,“大革命”指的是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托克维尔认为:“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20世纪初,清末的新政也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考生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分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
(2)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为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联系美国历史,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的南北战争、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事件都曾威胁到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3)联系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美俄(苏)“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指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所以说美俄“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是无法想象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