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恩格斯“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两次工业革命中最有影响,最为深远的发明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那些新型的经济组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次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第一次工业革命:“万能蒸汽机”的制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2)新型的经济组织: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3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利用新型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将亚非拉地区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年余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在19世纪快速进行。英国再次领先一步。……人们渴望住在城市,有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原因。从历史上看,阻止城市扩张的主要限制还是经济方面的——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给这么多的城市人口。随着现代工业的技术进步,不仅这些限制得到了缓和,而且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还需要城市扩张。在前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多数人口,甚至包括非农业人口,都居住在乡村地区。因为比起运输粮食和原材料到工人集中地的费用,运送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和铁)还要便宜些。然而蒸汽动力和工厂制的引进、焦炭取代木炭成为炼铁工业原料以及运输和通讯上的进步使局势发生了改变。
——(美)隆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9分)
(2)试评论何柄棣先生关于白莲教叛乱原因的观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移民流向的不同点及其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1)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口大量增加;生态环境遭破坏;生态破坏和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答对3点,共9分)
(2)有一定道理,水土流失,地力枯竭,收成递减,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对现状强烈不满,遂被白莲教吸引,参与起义;(3分)应该还有其他更重要更复杂的原因,如清朝阶级压迫严重,政治腐败等等。(3分)
(3)流向:中国——山岭等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地区;英国——城市、工业(2分)
原因:中国——人口压力,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甘薯可以养活大量人口;清政府政策鼓励(4分)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导致工厂制的兴起和城市化规模扩大(4分)从
本题解析:本题从人口迁移的视角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察学生依据材料归纳能力,从材料一中文字“农业较少开发”“ 人口压力”“ 大雨时行,溪流湮淤”“ 白莲教叛乱”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农业、人口、环境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影响。第(2)问论证白莲教叛乱的原因,属于开放型论述题。首先知道白莲教叛乱主因并不是自然灾害,这只是诱导白莲教起义的直接因素,主要因素还要从社会矛盾方面着手分析。解答此类题时要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评述,并要注意史论结合。第(3)问比较中西移民不同,利用“求异法”来解题,首先要找准二者比较角度,中国明显是因为生存需要,然而西方明显是经济因素使然,原因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各自国家特点去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从16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7世纪中叶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材料二?当前,世界形势最为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所发生的种种量变与质变过程中。……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在内的所谓“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7年)首次超过50%,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了美国……东南亚、非洲、中亚、中东部分产油国,以及拉美等地在内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持续增长……德、法、英新一代领导人主政,协力化解欧盟制宪危机,为欧盟一体化和共同外交注入活力。欧盟向世界第二大战略力量演化的趋势明显,日本经济复苏势头不减,政治上继续加紧向“正常国家”迈进。
——徐坚《中间力量的兴起与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材料三?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核心是,世界经济和劳动分工将世界分成三个地带:中心支配地区、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国家经济地位、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是可变的。中心和边缘地区不是固定的,边缘地区可以成为中心地区,中心地区也可以变成边缘地区。……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以被视为是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
——刘鸣《以世界体系理论与全球化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至20世纪中叶,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霸权国家,分别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特征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中“中心—边缘”关系,并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1)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分)。
(2)关系:因国家经济的变化,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可变为边缘国家,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可变为中心国家。(2分)
论证:17世纪中叶由于商业贸易发达,荷兰成为世界的中心;(1分)18、19世纪英国由于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和世界工厂,荷兰国家地位下降;(2分)20世纪中叶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国家地位下降;(1分)由于“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欧盟一体化加强,日本经济复苏,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2分)
评分标准
一等(7—8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4—6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3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解析:(1)17世纪的荷兰,商业资本发达,处于商业资本主义阶段;18、19世纪的英国,生产能力强,进行了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处于工业资本主义;20世纪中叶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表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根据题文中“中心和边缘地区不是固定的,边缘地区可以成为中心地区,中心地区也可以变成边缘地区”即可得出因国家经济的变化,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可变为边缘国家,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可变为中心国家。
论证中围绕大国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即可。可与试题相联系,以荷兰、英国、美国的衰落与崛起为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钱乘旦对工业革命的后果归纳出了“三个比例的变化”: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城乡比例。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是最根本的变化。这主要是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促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能力。材料指出,工业革命最根本的变化是“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即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故选A。B、C、D不属于题干中“三个比例的变化”。
点评:工业革命的影响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生产力:大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组织形式: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业比重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
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