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据统计:1811年英国有1/3的劳动力从事农林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降为1/5以下。这一现象对英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是
A.进一步扩大了英国原始资本
B.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C.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持续发展
D.贵族、乡绅的社会财富增加,影响力上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6分)纵观15~20世纪,在人类历史经历的重大转变过程中,大致有五次发展机遇,但对中国和西方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工业文明的曙光,但中、西方发展状况迥异。到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正沐浴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中,西方却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革命。
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材料三?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邓小平后来在回顾党的历史的时候多次说过:“一九五七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据了上风。”这主要是指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和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五?“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邓小平文选》(1985年3月4日)
材料六?“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
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邓小平文选》(1988年6月3日)
材料七?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l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种“长足发展”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主要表现。(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能发生同样的变革?(3分)
(3)材料三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连成一体。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是通过哪些条件连成一体的?(2分)
(4)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这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2分)
(5)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
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频频出现失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频频出
现失误的主要原因。(2分)
(6)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为抓住这一机遇,这一时期的中国政府在坚持对内深化改革的同时,在对外开放方面作出过哪些重大的战略决策?(3分)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2分)
参考答案:(1)政治:欧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1分)
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1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统治者的腐朽愚昧;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文化高压政策阻碍科技发展。(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3)殖民扩张活动:商品与资本输出;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等。(2分。每点1分,答出基中两点即得满分)
(4)实业派:实业救国;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倡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践行民主共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5)急于求成,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错误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根源“左”倾错误。(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6)战略决策:1986年,开始了复关谈判,后转为入世谈判;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993年,批准开办沈阳、重庆、北京等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7)经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分)
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发展同世界大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每点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的表现。具体表现在政治和思想上:在政治上欧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2)本题考查中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变革的原因。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正沐浴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中,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变革的原因是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统治者的腐朽愚昧;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文化高压政策阻碍科技发展。
(3)本题考查世界连成一体的条件。世界连成一体是因为殖民扩张活动:商品与资本输出;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等。
(4)本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这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实业派:实业救国;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倡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践行民主共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
(5)本题考查新科技革命时期中国频频出错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频频出现失误。当时中国频频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为急于求成,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错误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根源“左”倾错误。
(6)本题考查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作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为抓住这一机遇,这一时期的中国政府在坚持对内深化改革的同时,在对外开放方面作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是:1986年,开始了复关谈判,后转为入世谈判;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993年,批准开办沈阳、重庆、北京等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7)本题考查中国从经济和外交上融入世界的方式。在经济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外交上,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发展同世界大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3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日益连成为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所等。……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摘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根据材料提炼其具体表现。
(5分)
(2)材料二是哪一经济组织的标志?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
(3)材料三漫画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如何应对?(4分)
(4)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政府在1992年、2001年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分)
参考答案:⑴影响: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商业革命”。(1分)具体表现:商业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两点4分)
组织:亚太经合组织;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2分)
(3)问题:贫富分化和南北对立日趋严重;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2分) 应对: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两点2分)
(4)举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分)
本题解析: ⑴影响:材料一说明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影响用一句话说就是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具体表现:由材料一中的“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等信息依次可以得出商业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组织:根据材料二图片中的文字APEC,可知这指的是亚太经合组织。趋势: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所以它反映了区域经济集团化这一发展趋势。
问题:由材料所提供的漫画中的“富!还想再富”和“穷!不愿再穷”可以看出其存在的问题是贫富分化和南北对立日趋严重;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 应对:由于原有的国际贸易体系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所以肯定更有利于发达国家,所以由此出发,应对措施之一是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有就是要实现图示目标,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4)举措: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政府在1992年、2001年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即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哥伦布远航美洲,发现了新大陆,人们对此事褒贬不一,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灾难
B.加强了世界联系
C.扩展了工业文明
D.冲击了美洲传统社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信息的能力。C项,这一时期工业文明还没有开始,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493年,结束第一次航行回来的哥伦布,在一份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离开卡迪兹之后的第33天,我进入了印度海…”这说明哥伦布远航的最初目的地是印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知哥伦布远航最先到达了美洲,但他却误认为自己到了印度,并将美洲居民称为印第安人,所以此题说法正确。
点评:高考对新航路的开辟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②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③新航路的开辟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关注迪亚斯,达伽马和麦哲伦三大航海家的探索;④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其中从多种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的成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