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国家记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集体记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既有被迫融入世界的屈辱记忆,又有找寻中国发展道路的革命记忆,还有追求国家富强的改革记忆。(15分)
(1) 请列举能体现以上三种记忆的历史事件。(3分)
(2)选择其中一种记忆,论述它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12分)
参考答案:(1) 1840—1842年鸦片战争;20世纪初辛亥革命;1978年改革开放
(2)选择其中一种记忆,论述它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12分)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的开始。
史实1:由闭关锁国走向被迫开放。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逐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史实2:由天朝上国,骄傲自大的落后观念转变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鸦片战争前,中国封闭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中国闭塞落后的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国门打开,认识到了西方的船舰炮利,第一次看到了西方的先进,有识之士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向西方学习成为这一时期思想的主流。
20世纪初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史实1:国体和政体的改变
史实2:思想观念的改变
史实3:社会习俗的改变
1978年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的富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史实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史实2:改革开放开展
史实3:一国两制
史实4:外交舞台拓展,全方位外交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学术讲演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史观?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
得摘抄材料原句)(8分)
材料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2)?材料二这种史观认为推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一史观,可能会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5分)
材料三: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40年以来“接踵而来外力冲击”是指什么?材料中“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中的“独特性”指什么?(9分)
(4)请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相关史实(至少两个实例),论证材料三中“在‘接踵而来外力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
全球史观;(2分)利:宏观全面,以整体世界或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重视文明间交流的意义;批判、否定了欧洲中心论;弊:忽视各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全球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不准却;对跨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清(意思对即可,答对3个即可得6分)
(2)?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2分);评价较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分)
(3)外力冲击(2分)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学东渐或西方的技术、制度、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传播(4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分)
(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清末新政、五四运动均可。
每个例子要求原因两个角度、事件、影响;(4分)要求例子两个;(4*2=8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主张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反映的全球史观。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全球史观的利弊。“利”体现在:“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批评欧洲中心论”等。“弊”体现在:“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2)材料二认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观点属于革命史观。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按照这一观点,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革命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评价较高。
(3)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指“接踵而来外力冲击”。“接踵而来外力冲击”是指:自1840年以来外国或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以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组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及其影响;还有不断东渐的西学、西洋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材料中“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中的“独特性”指:正是在“接踵而来外力冲击”下又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的自身变革,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或变化,所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与古代中国社会、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不同的,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4)要求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该问属于论述型问题,答题时注意史论结合。如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其他事件还可以列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
点评:新的史观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题中已有明显的渗透,几种重要的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都较明显地影响着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导复习,零散历史知识有机的整合,融会贯通起来,并能举一反三,用这一观点去解释其他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12年3月1日下午,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宣布鉴于名古屋否认“南京大屠杀”,原定举办的“日本文化周”活动将推迟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