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
B.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C.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D.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中体”为“西用”能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即认为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选C。A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B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相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流行开来,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变局论”思想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D.“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严重刺激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兴起了洋务运动,所以“变局论”必须符合洋务运动的思想。A项是“中体西用”思想符合洋务运动,B项是典型是顽固守旧派思想,C项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D项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此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人中国
B.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中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本质意义在于
A.使中国人了解了世界的形势
B.在军事上引进了先进技术,增强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实力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重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6分)因此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6分)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股思潮在反封建主义方面各有什么不足之处?(6分)
参考答案:(1)不同点:①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用生物进化论批判封建旧制度;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②维新思潮中有要求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封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民主革命思想照搬了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③维新思想不主张用暴力变革现实,幻想实现自上而下的逐步改革;民主革命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6分)
(2)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反对专制和迷信,对封建正统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直接指向孔子的旧礼教。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6分)
(3)维新思想没有把对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上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6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比较题的形式来考查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以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出发点,以考查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为目标,旨在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体现新课改的要求。第(1)问答题时一定要课结合两种思想的主要内容来比较;第(2)问的进步性,主要是讲新文化运动对前两者的发展,同时出现的新的思想内容;第(3)问是属于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归纳,要结合三者的饿局限性来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