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 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一一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三: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制约这一时期我国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期,英国从北美进口棉花和向东方国家出口大量纺织品分别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根据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新变化: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主导位置。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基本状况:棉纺织业成为新型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3)影响:加剧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加速中国、印度等殖民地、半殖民地自然经济的瓦解,大批手工业者破产;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主要差异: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中国从重工业起步,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根本缺陷: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或没改变封建制度,没实现民族独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观察、判断下图可能出现的最早时间是

京师同文馆旧址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晚清新政时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京师同文馆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0分)材料一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曾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材料二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应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李鸿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女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李默然云。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李鸿章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5分)
(2)梁启超和李鸿章政治不同路,为什么李鸿章死后梁启超会为李鸿章作传?对于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识”你如何理解?(5分)
参考答案:(1)进行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企业、建立近代陆海空、培养近代人才。(3分)分析自己所做事情终归失败的原因,推卸责任。(2分)
(2)作传原因:①李鸿章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②惺惺相惜,李鸿章和梁启超有着相近的遭遇,两人都曾为挽救危局而努力过,结果都失败了,一个留下千古骂名,一个避难海外。(2分)
理解:梁启超认为李鸿章的见识有缺陷,令人惋惜。梁认为李只看到中国在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等器物方面落后,而未看到清朝的政治、思想、教化等方面也逊于西方,中体西用指导下洋务运动必然无法圆富强之梦,令人惋惜。(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75年11月,李鸿章就日人易服一事质疑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道:“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服装乃贤明之举,我国服装纺织方便,用贵国原料即能制作,如今却要模仿欧服,实在要付出莫大的冗费。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当即回答说:“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我国旧服宽大而不轻便,适应怠慢而不是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慢慢致贫,想要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就新,现在所费,将来可得到无限回报。”?——摘编自舟欲行、黄传会《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
(1)根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和森有礼两人争论的观点。(4分)
(2)根据材料,结合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事实评析其争论。(11分)
参考答案:(1)观点:李鸿章法对服饰变化;森有礼主张服饰变化。(4分,每点2分)
(2)这一争论的实质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李鸿章以“独立精神”为借口,反对服饰的变革,反映了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使西学仅仅停留在物质技术层面,最终失败;(6分)明治维新以变服饰作为文明开化的象征,通过变服饰引导日本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改变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为改革的成功奠定思想基础。5分)
本题解析:(1)通过阅读材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李鸿章反对服饰方面做变化,而日本的森有利主张变革服饰。(2)是否反对服饰变革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政治的立场。李鸿章反对服饰变革体现的是洋务运动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和制度,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日本则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进行文明开化,推动日本近代社会的进步。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仅仅学习西方的科技,这从服饰变革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明治维新是日本全面的变革,不仅学习西方的科技,还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日本成功实现了社会的转型,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两国变法结果的不同,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严复认为近代中国一个政治派别的主张是“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关于这一政治派别的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求大力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B.其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D.提倡在中国实行文学革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作用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信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可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