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主张。(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5分)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3)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6分)
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4)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7分)
参考答案:
(1)民本、仁政;(2分)
(2)变化:汉朝,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宋朝,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建立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官方哲学。(5分)
(3)态度:利用儒家思想。意图:宣传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6分)
(4)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家。作用:维护共和政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7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识记和理解。需要结合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信息归纳出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由“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其心,斯得民矣。”等言论可看出孟子特别强调民心的重要性,由此归纳出其仁政的思想主张。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考点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从内容上考查了儒家思想在汉、宋时期的发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是董仲舒,他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提出了新儒家;宋朝儒家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理学,朱熹是集大成者。
(3)本题考查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第一问需要阅读材料归纳出答案,第二问需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结论。“孔子为改制教主”,“知大圣之改制”,“尊崇教主”,等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作为变法改制的工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出,他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资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所以需要儒家思想来宣传变法,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4)本题以陈独秀的主张为突破口考查了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的地位。材料中的“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等信息可看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持全盘否定态度;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可归纳出陈独秀主张的进步作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10分)(请勿在此作答)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8分)
(请勿在此作答)
材料三 而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贯彻始终而不可动摇。使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一九一五年七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9分)
背景
| 主张
| 评价
|
(请勿在此作答)
| 儒家思想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批判儒家思想。
| (请勿在此作答)
|
参考答案:
(1)角度:康有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2分)梁启超:地方自治是伸张民权的基础。(2分)留日学生: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工商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2分)
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严重;(1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分)主张变法强国,(1分)实业救国。(1分)
(2)8分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
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
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 其合理性。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专制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3)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2分);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2分)
评价: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3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概括能力。康有为认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由此康有为认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梁启超认为“民权之有无”“ 尤在地方自治”,即地方自治是伸张民权的基础。留日学生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即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关于时代背景,可结合维新变法运动来说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面对日益严重的中国民族危机,主张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实业救国。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这类问题一般分成三步:第一步亮明观点(你对材料观点的认识或态度),第二步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论证(赞同材料观点的),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不赞同材料观点的),第三步通过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论证时应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做到史论结合,有观点有论据有结论。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西方文明的进步性和扩张性;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和顽固性保守性,缺乏变革的内动力。中国近代每一次大的变革几乎都发生在西方侵华(冲击)后,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先进的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证明了“冲击—反应”模式。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3)本小问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以及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是袁世凯独裁复辟;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但袁世凯的封建独裁和卖国行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临时约法》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在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号召下新文化运动兴起。材料中吴虞认为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予以反对,因此关于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评价可结合吴虞的主张回答: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派的主张;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的是( )
A.陆九渊
B.王守仁
C.李贽
D.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