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大陆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定位。
小题1:结合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为淮河流域。故适宜种植棉花
小题2:阴影区域位于淮河以北,故为温带季风气候。
小题3:阴影部分表示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条件:水资源不足;旱涝、盐碱、
风沙。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蓝色农业是以海洋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彩色农业是指未来的农业将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应用而呈现多彩的局面,如棉花纤维不再是白色,玉米籽粒不再只是黄色或白色等。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根据以上资料,回答3题。
小题1: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过量,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应大力推广
A.白色农业
B.绿色农业
C.彩色农业
D.蓝色农业
小题2:白色农业是在工厂化条件下生产的,原料虽丰富,但分布是有选择性的,其布局应?
A.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B.接近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地区
C.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
D.接近土地贫瘠、缺粮严重的地区
小题3:有关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只要进行农业生产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B.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
C.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D.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所以针对农药超标应该发展绿色农业。选择B项。
小题2: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所以是科技水平高的农业。选择C项。
小题3: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人类合理开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开发引发生态环境问题。选择D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专家指出:“酿酒葡萄的产地决定了葡萄酒的品质、口味、香味等一切性质。”读下图“中国与世界著名葡萄产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三大葡萄产区共同的优势条件是
A.雨热同期
B.光热适宜
C.交通便利
D.劳动力丰富
小题2:农药残留、水分过大等均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提高中国葡萄酒品质的有效措施是
A.调整酒厂布局,以避免对产品的污染
B.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抗病虫害的良种
C.加大灌溉力度,增加葡萄亩产
D.加强国际合作,扩大销售市场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三大葡萄产区法国波尔多、加州、新疆分别是地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干燥少雨,光照充足,同时纬度较低,热量较多,故B。新疆全年降水少,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排除A;新疆内陆地区交通不便,远离发达地区,而三地人口密度小,排除C、D;
小题2:葡萄酒以葡萄为原料,酒厂布局在葡萄产地,排除A;选项C正对葡萄的产量而不是品质,排除C;加强国际合作,扩大销售市场,是促进产品的消费市场,排除D;提高中国葡萄酒品质,必须提高葡萄的品质,而农药残留、水分过大等均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所以必须依靠科技,提供葡萄的品质,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农作物的主产省区在1980至2006年种植面积的变化(单位:千公顷,“一”表示种植面积减小)。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1980年至2006年,该农作物主产区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为(?)
A.由东向西再向南
B.由南向北再向东
C.由南向北再向西北
D.由北向南
小题2: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有(?)
①劳动力价格?②市场距离?③国家政策?④热量条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判断移动方向。图中鄂与苏位于南方地区,鲁位于北方地区,新疆位于西北地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2:新疆种植面积较大的可能为棉花,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有劳动力价格和国家政策。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如图所示,北方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养猪场。回答10题。
该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地区为种植业(蔬菜)和畜牧业(养猪)混合农业。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模板《人口增长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