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A.冬季阳光透过冰层,形成“温室效应” B.夏季冰雪融水注入,降低湖水温度 C.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贝加尔湖北部和西南端湖冰消融时间比中南部晚,说明北部的气温值比中南部的气温值低,主要是因为北部地区纬度高;西南端主要是因为当地湖水较浅,冰层往往会存留较长时间,湖冰消融时间较晚。
【小题2】冰层相当于大气层,当阳光透过冰层时,会在冰层下形成“温室效应”,会对冰层下的水温起到保温作用,因而是冰层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
【小题3】大风和波浪是“高跷树”形成的原因。通常情况下,风和水对于湖岸,以及其植被的侵蚀作用是非常缓慢的。贝加尔湖地区常会出现4米以上的风浪。狂风和它掀起的巨浪不断冲击着湖岸,逐渐破坏了湖畔的植被,并导致土壤沙化,造成水土流失。根部短小的草和灌木逐渐消失,而部分高大粗壮的松树则存活下来。
考点:该题考查影响湖水温度的因素,外力作用与地貌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我国在西北、华北、东北营造“三北”防护林的首要目的是(? )
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调节气候,美化生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我国西北、华北、东北主要问题是风沙危害,华北地区还有水土流失严重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序号所在位置属于外部圈层的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小题2: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正确表述是
A.甲——重熔再生
B.乙——变质作用
C.丙——沉积作用
D.丁——冷却凝固
小题3:主要由图中M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A.维苏威火山
B.东非大裂谷
C.喜玛拉雅山
D.长江三角洲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即图示的②③④部分。①表示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
小题2:地质循环的过程一般可结合生成的物质来判断地质作用,图示甲生成沉积岩,故判断为外力作用;乙生成变质岩,故判断为变质作用;丙生成岩浆岩,故判断为冷凝作用;丁生成岩浆,故判断为重熔再生。
小题3:图示M生成沉积岩,故应判断属于外力作用,火山、东非大裂谷和喜马拉雅山脉都属于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而长三角属于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为外力作用的结果。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差异,并能结合地质循环的过程,注意利用生成的物质来判断地质具体的地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图,回答9~10题。
小题1:该地河流的河口附近,某著名古迹严重缺损,其成因主要是?(?)
A.海浪侵蚀作用
B.流水冲击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小题2:下列关于B水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气候变干,范围将不断萎缩
B.由于地壳运动,范围将不断扩大
C.东西两岸的气候截然不同
D.南北两端都有大河注入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河流的河口附近,某著名古迹严重缺损,其成因主要是该地气候干旱,以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小题2:B水域是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范围将不断扩大。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区域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