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二)
①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②该地肯定昼短夜长 ③该地昼不断变长 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题目,某地地方时12点时,北京时间是13:20。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经度每差15°,时间相差1小时,所以可以计算出某地的经度是100°E。华北平原、江淮地区位于116°E以东,A、B错。塔里木盆地位于90°E以西,C错。只有西双版纳有100°E穿过,D对。
【小题2】合肥正午屋内地面光照面积最大时是冬至日,面积不断减小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④对。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① 对。该地先生昼短夜长,后是昼长夜短,②错。向北移动过程中,该地昼不断变长,③对。所以B对。
考点:经度与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02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产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②前一次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到再次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③太阳活动发出的电磁波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④太阳日冕层的高温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高速运动,形成了“太阳风”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标志。太阳大气由里往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耀斑,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往往与地球各地年降水量变化周期有相关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的太阳位置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方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该地的经度是( )
A.110°E
B.115°E
C.125°E
D.130°E
【小题3】X和Y的值分别是( )
A.5:10、20:10
B.7:30、19:30
C.7: 30、17:10
D.8:10、17:10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数值差异可知,5:20等所在的③为东方,所以④所在方位是西方;根据一般定向规则:面向北方,左西右东,所以图中②为正南方向,故选项B正确。
【小题2】根据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当春秋二分时,全球昼夜等分,日出地方时为6时;由图中给出的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昼长为12小时的节气为二分,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6:20,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结合经度计算公式:所求经度=已知经度±时间差(分钟)÷4,所以该地的经度为:120°E-(6:20-6)÷4=115°E,故选项B正确。
【小题3】由图可知夏至日该地昼长为19:30-5:10=14小时20分钟,根据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冬至日昼长等于夏至日的夜长,所以该地昼长为:24-14:20=9小时40分钟;结合上题可知当该地正午即地方时为12时时,北京时间为12:20,根据日出、日落公式可得,日出的北京时间为:X=12:20-9:40÷2=7: 30;日落的北京时间为:Y=12:20+9:40÷2=17: 10,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教学大楼四周日照情况进行观测。如图示意某日教学大楼楼影分布,图中阴影部分为日出、日落时的楼影。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该日接受日照时间最长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2】该日当地的昼长约为( )
A.3小时
B.15小时
C.9小时
D.18小时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教学大楼四周日照情况进行观测。图为某日教学大楼日出、日落楼影分布。从图中楼影的分布可知,日影朝向西北时日出,此时太阳在东南方,丙丁则位于日出时的日影之中,日影朝向东北时日落,此时太阳在西南方,则该地昼短于12时,为我国冬半年。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楼影从日出再到日落时扫过的范围,明显经过丁处的时间最短,日照最长。
【小题2】图为某日教学大楼日出、日落楼影分布。从图中楼影的分布可知,日影朝向西北时日出,此时太阳在东南方,丙丁则位于日出时的日影之中,日影朝向东北时日落,此时太阳在西南方,则该地昼长短于12时,但长于4时,故不难得出该日当地的昼长约9小时。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图中,弧MPQ为晨昏线,M、Q为晨昏线与纬度a的交点,PM、PQ距离相等。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当M、Q两点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向P点接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B.乌鲁木齐昼、夜差值变大
C.M点位于晨线上
D.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现象
【小题2】当M、P两点相距最远时 ( )
A.P点与北极点重合
B.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强盛
C.北京市可能秋高气爽
D.乌鲁木齐地方时8点日出
【小题3】若M地的地方时为7时30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Q两地的经度相差135°
B.P地位于极圈上
C.东非高原上的动物向北迁徙
D.塔里木河进入丰水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当M、Q两点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向P点接近时,不能确定向南或向北移动,也不能确定位于哪个半球,但是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点远离赤道。地球上赤道以外的地区昼夜差值变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当M、P两点相距最远时,两者经度相差180°,晨昏线和经线重合,太阳直射赤道,可能为春分或秋分。所以北京市可能秋高气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3】若M地的地方时为7时30分,则M点位于晨线,M点所在位于的白昼时间为9小时,则该地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昼弧所隔的经度为135°。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交通运输线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