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A.a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3°26′ B.b地所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甜菜生长茂盛 C.c地正午时,b地刚好日落 D.a、b、c三地正午日影都将变长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由甲经线上昼夜分布可知,甲经线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由ab长度为甲的1/4可推出乙为60°N纬线,a、b之间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45°E,c正值夕阳西下,地方时为18点,由此可推出c的经度为125°W,a、c两地经度差大于180°,因此位于125°W上的c在东。综上,题图信息可转化如右侧的俯视图,可以看出沿晨昏线飞行就是最短路径,应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小题2】一年内,当b点昼长开始变短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a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3°26′。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河流上、中、下游河段的差异明显,下图表示我国长江向东流的一处蜿蜒曲折的河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考虑河岸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侵蚀较严重的是( )
A.南岸的凹岸
B.南岸的凸岸
C.北岸的凹岸
D.北岸的凸岸
【小题2】长江该河流段的夏秋季节是洪水期,河水主要补给来源是 ( )
①冰川融水 ②大气降水 ③湖泊水 ④季节性积雪融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凹岸和凸岸理论,凹岸侵蚀严重,凸岸堆积较多。所以B、D错。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右岸侵蚀强,左岸侵蚀弱,所以侵蚀较严重的是南岸的凹岸,A对,C错。
【小题2】根据河道弯曲形态,该段应是荆江河段,洪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湖泊水系的湖泊水,②、③对,B对。位于中游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山上没有永久性冰川,所以夏季没有冰川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A、C、D错。
考点:凹岸、凸岸理论,地转偏向力,河流的补给水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12月22日这一天,①、②、③、④四地同时看到日出。该图是四地这一天的日出时刻和日照时数。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①地位于④地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小题2】造成②、③两地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高低
B.大气环流
C.纬度位置
D.天气状况
【小题3】若要在③地拍摄一张当天的日落照片,要将照相机的镜头对准( )
A.西偏北方向
B.西偏南方向
C.正西方向
D.正东方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越往南昼越长,越往北昼越短。根据④地的日照时数较①地短,判断①地位于④地的南面;结合昼长分布规律,全球的日出时间应越往北日出越晚,而四地同时日出,故判断北面的④地位于①地的东侧,而①位于④的西侧,故选D项。
【小题2】根据②地日出3点,故出现昼长夜短,故光照时间较长;而③地日出6点,即位于赤道上,故日照时数较②地短,纬度位置是两地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原因。
【小题3】③地位于赤道,此时为冬至日,全球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综合应用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解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图示的横坐标日照时数和纵坐标日出时间信息判断纬度位置,结合12月22日的全球昼夜分布状况和晨线分布规律判断各点的相对位置。并结合关于昼夜长短和日出方向的基础知识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四幅图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偏转方向。图中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地球上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地球偏转力的作用,在北半球会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如上图中A在南半球时不对,B则在北半球时不对,D正好南北半球相反,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偏转力。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大气的热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