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卷《地图》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八)
A.a B.b C.c D.d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图中表1表示土石分布可知,1和0表示土石贫乏或土石充足且松散;根据表2表示河流分布可知,1和0表示有河流或没有河流;根据表3坡度分布可知,1和0表示坡度低缓或高陡;在根据表4中丙、戊是泥石流发生区域,在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个表中1分别表示土石充足且松散、河道位置、坡度高陡。
【小题2】根据表2可知,图中1表示河道位置,结合表中1所在的位置和表3中坡度分布可知,河流向西北,故c图符合。
考点:该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竞技项目,它的雏形便是在高山探险过程中通过陡峭的冰雪岩石地形时,利用岩壁的凸起、凹陷、缝隙等自然条件进行攀登,并发展成一种登山的基本技术,并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华北某些城市迅速发展起了野外攀岩活动,大大推动了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单位:米)。
(1).图中a、b、c、d、e五条虚线,可能有河流分布的是_________。
(2).在图示范围内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不超过_______米。
(3).地形剖面图是沿左图中剖面线AB、MP、RQ中的_______进行绘制的。
(4).甲、乙两河段,通航条件较好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来,图中丙城市攀岩活动发展迅速,试说明该城市发展攀岩运动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1).b、d
(2).自西向东? 80
(3).MP
(4).乙?乙河段所处地区水流汇集区域广,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流量较大。
(5).岩壁陡峭,直立性好,高度适宜,有利于发展攀岩运动;岩壁地处开阔的地带,能容纳较多的游客观赏;攀岩岩壁距离城市较近,消费市场广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安全防范设施齐全等。
本题解析:
(1).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南方地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河流总是分布在山谷地带,由地势高(等高线数值大)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等高线数值小)的地方,且河流流经地段的等高线总是向地势高的地方弯曲。
(2).根据陡崖相对高度H的计算公式:(n-1)h≤H<(n+1)h(h表示等高距),可求出40米≤H<80米。
(3).根据剖面图中的海拔找到左图中对应的剖面线即可。
(4).河流通航航道一般位于地势落差小的平坦地段,乙处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流量较大。
(5).攀岩运动是在特定地区发展的一项体育运动形式,发展攀岩运动的条件为有相对高度较大的陡崖、地势开阔、靠近城市,同时还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完善的安全设施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海陆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此回答(1)一(3)题。
小题1:①②③④四地海面等温线情况
A.①处等温线向南凸出
B.②处等温线向北凸出
C.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
D.④处等温线向南凸出
小题2:实际调查发现①处附近有世界性大渔场,在此交汇的洋流是
A.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
C.北太平洋暖流与千岛寒流
D.北赤道暖流与加利福尼亚寒流
小题3:若阴影变为海洋而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据图可知,此图为北半球,且②③分别为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大洋东岸和西岸,故②为寒流,③为暖流;①④分别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图的东部和西部,则①为暖流,④为寒流。故④处等温线受寒流影响比同纬度地区位置要偏南一些。
小题2:①在北半球 60°附近大陆西岸,只能是北海渔场。
小题3:若阴影变为海洋,则①②③④位置发生变化,洋流性质也随之改变,据著名的四大渔场可推知①处受寒暖流交汇影响可能形成渔场。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图是某地海岸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比例尺为1:50000,图中每一方格的边长为2厘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一方格的边长为2厘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与本区域沿海的其他位置相比,渔港M的区位优势是
A.风浪小
B.腹地广
C.航道深
D.不封冻
小题2:若在甲处建一储运仓库,需将所在小山头沿50米等高线铲平,平整后的土地面积约为
A.0.1km2
B.0.3 km2
C.1 km2
D.2 km2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与本区域沿海的其他位置相比,渔港M的腹地与是否封冻和其他地方差别不大,因为该图是大比例尺,实际范围不大,纬度差异极小气温差别也就极小;没有等深线不知道M地航道深浅,但有小溪汇入倒有可能淤积;渔港M处于海湾,受风浪影响小。故选A。
小题2:图中比例尺为1:50000,也就是1厘米代表0.5km, 每一方格的边长为2厘米,即1km, 面积1 km2。甲处50米等高线围成的面积约为一个方格的三分之一。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拦沙蓄水
B.发电灌溉
C.防洪抗旱
D.调节气候
【小题2】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甲——封坡育林育草,含蓄径流
B.乙——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
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堤坝的主要作用为拦沙蓄水,防治水土流失,故A正确。
【小题2】读图可知,该地为黄土高原,甲处为黄土塬,可平整土地,建设农田,故A错误;乙和丙都是坡地,但乙处较陡,应种植林草,丙处坡缓,可修水平梯田,故B错误C正确;丁位于沟底,应以打坝淤地为主,拦沙蓄水,故D错误。
考点:水土流失的整治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太阳对地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