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地图》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A.甲图比例尺比乙图小 B.甲岛屿的面积比乙岛大 C.甲岛南北距离比乙岛长 D.甲、乙两岛都在东半球、低纬度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中经纬度可知甲岛(24°N 120°E)乙岛(20°N 45°E),乙岛位于甲岛的西南方向,故A正确。
【小题2】对比甲乙两图可知,甲图图上每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小于乙图,甲图比例尺分母较小,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故A错误;甲岛跨经度约2°,乙岛跨经度约5°,乙岛实际面积大于甲岛,故B错误。图上距离甲乙两岛距离相近,但甲比例尺大于乙图,故甲岛实际南北距离比乙岛小,故C错误;读纬度数可知,甲乙两岛都在东半球,低纬地区,故D正确。
考点:比例尺。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据此回答题
小题1: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 )
A.从东流向西
B.从西流向东
C.从西南流向东北
D.从东北流向西南
小题2:若X数值为500米,沿图中经线的地形剖面图是 (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可知,a—b为由南向北的方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突出方向相反,则河流流向为从西南流向东北。
小题2:从a到b总趋势是高度逐渐降低,但经过A时海拔略有升高,根据上题判断的河流流向,X的海拔高于Y,等高距为100米,所以Y的海拔为400米。A位于闭合等高线里面,满足的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所以A处地海拔大于500米,同时小于600米。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等高线判读的基本原则,结合等高线对河流的影响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汉江中游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判断汉水自P点至Q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3分)
(2)Q点附近河床宽窄不稳定,沙滩罗列(如图左下角图)。 试从外力作用角度解释沙滩罗列的成因。(6分)
参考答案:
(1)地形类型:盆地或平原(1分)
理由:图示地区四周海拔普遍高于200米,多山地地形,中部海拔普遍低于200米,多平原地形;(1分)河流由四周山地向中心汇集,形成向心状水系。(1分)
(2)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使得大量泥沙进入河流;(2分)河流径流丰富,泥沙不断向下游河段搬运;(2分) Q点附近河段地势平坦,河道弯曲,导致流速减缓,泥沙堆积显著。(2分)
本题解析:
(1)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根据我国汉江中游地区示意图中的等高线的分布,可看出自P点至Q点流经地区等高线在200米以下,海拔较低,且等高线稀疏,地形类型为平原;且P点至Q点流经地区,四周的等高线都是大于200米,且相对海拔较大,山地围绕,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且河流流向是由四周山地向中心汇集,形成向心状水系,地形类型也是盆地。
(2)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上游大小支流流经山区,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使得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搬运到下游河段流速减慢,泥沙沉积。Q点附近河段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流速减缓,泥沙堆积显著。导致泥滩罗列,河道宽窄不稳。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30°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米。据图完成题
小题1:山峰N的最大海拔高度可能为
A.79米
B.69米
C.82米
D.97米
小题2:M地貌的成因可能是
A.海浪侵蚀
B.人工海岸
C.珊瑚淀积
D.泥沙堆积
小题3: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表示河流,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③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注意图中的海岸基线的海拔高度为0,再结合图中的等高距为10米,可以看出图中的山峰N处的海拔处在80<H<90,故最大的可选C
小题2:M的地貌为陡崖,地处海边,其形成可能是海浪侵蚀
小题3:河流的地势比周围的地势低,等高线应该凸向高值,故只有图中的②③两处的山谷可以发育成河流,①④两处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成河流
点评:本组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掌握海岸基线的海拔为0米这一特性,再结合题目中所给定的等高距,完成第(1)题,同时对等高线地图的基本判读是完成本题的基本能力所在,试题难度不大,属于一般性的基础题目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卷《地图》考点预测(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