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A.北岸冲刷强烈 B.南岸冲刷强烈 C.东岸冲刷强烈 D.西岸冲刷强烈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OM、OL分别为北半球某地树木OO1,一年中正午投影最短和最长的影子,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α和α,北半球某地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差46°52',等于2α,α为23°26'。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者的纬度差,23°26'=90°-(当地的纬度+23°26'),当地的纬度为43°08'N。
小题2:OM、OL分别为北半球某地树木OO1,一年中正午投影最短和最长的影子,L指示的是北方,因为ML与河流PQ段正好垂直,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判断,Q为西,P为东。由该河流的P、Q两水文站测得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可以判断,P位于湖泊的上游,Q位于湖泊的下游,河流的流向由东向西流,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北岸冲刷强烈。
小题3:若树的影子为0M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印度洋海区洋流为顺时针,自西向东流;北京时间为11:20,当地时间12点,可以算出当地的经度为130°E,纬度为43°08'N,为我国的长白山区,当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正确的是D。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是“以N(北极点)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一架飞机经过MN经线时,服务员提醒乘客变更日期。则北京时间是2.关于M地说法正确的是
A.3时
B.7时
C.17时
D.23时
E.纬度不高于66.5°
F.此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G.此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H.正午日影全年指向N点
参考答案:1. D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材料可知,图中N上北极点,阴影部分为黑夜。飞机过MN经线时改变日期,所以MN经线为180°经线。因为0时经线只能位于夜半球的正中间,图示MN不在夜半球的中间,所以不会是0时。只能是180°。图示区为北极,所以M是180°经线与晨线的交点。读图,根据等份关系,可知M地夜长为6小时。所以M点日子时间是3点,即此时180°经线的时刻是3点,可以计算出120°E的时间,即北京时间是23点,D对。A、B、C错。
2.由材料可知,图示区是部分经纬网图,不有日期,也没有纬度,不能判断M地纬度不高于66.5°,A错。也无法判断此日是夏至日,北半球昼长最长,B错。可以判断北极点附近有极昼现象,北半球是夏半年,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C错。结合上题分析,M点夜长6小时 ,昼长18小时 ,一定是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根据昼长时间也可判断在40°N以北。)所以正午日影全年指向N点,即正北方向,D对。
考点:该题考查日照图的判读,昼长与日出、日出时间计算,日出、日落方向与季节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图为“北半球夏至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图”,读图完成题。
1.此日,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是2.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23°26′
B.43°08′
C.46°52′
D.66°34′
E.该日甲、乙两地物体影子朝向相同
F.该日乙地出现极昼现象
G.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5小时
H.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参考答案:1. C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甲、乙的太阳高度日分布图可以判断,甲的昼长为9小时,乙的昼长为15小时。根据夏至日甲、乙的昼长情况可以判断,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而且两者的纬度一样(同一天,两者的昼长之和等于24小时)。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者之间的纬度差,假设甲的纬度为X,H甲=90°-(X-23°26′),H乙90°-(X+23°26′),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是46°52′。
2.夏至日,甲的影子朝北,乙的影子朝南。乙的昼长为15小时,不可能有极昼现象。由图可知,北京时间4:30,甲地为12:00;北京时间16:30,乙地为12:00。由此可以算出甲地经度为137.5°W,乙地为52.5°E,乙地位于东侧,比甲早12小时40分钟。构建经纬网可以判断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以“北半球夏至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图”为材料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地壳物质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