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四)
A.伏旱天气的副热带高压 B.寒潮天气的亚洲高压 C.雷电暴雨天气的热低压 D.梅雨天气的准静止锋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等温线和等压面分布,越往高空气温越低,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所以甲处气温和气压都低于乙地。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2:该地区为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系统,为副热带高气压,能形成伏旱天气。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3: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干燥。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
B.各环流的位置是常年不变的
C.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部分
D.大气环流又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性大气环流。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故单圈环流实际不存在,A错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故全球性大气环流随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B错误。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C正确。三圈环流包括低纬、中纬和高纬环流,D错误。
点评:知识性试题,简单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2010年1月3日,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时52分报道: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今天在接受中央台记者冯会玲独家采访时介绍,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强降雪明天将基本结束,随之而来的会是大风降温天气。北京可能出现零下十六摄氏度的极端最低气温,逼近四十年来北京历史同期的最低温度。读图回答14~15题。
小题1:图中直接导致北方大风降温的天气系统是
小题2:图中能大致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虚线)、气温(实线)变化情况的是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北京可能出现零下十六摄氏度的极端最低气温,逼近四十年来北京历史同期的最低温度。该天气系统过境产生大风降温天气,为冷锋影响。图中A为暖锋;B为低压;C为冷锋;D为反气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2: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图中B选项符合条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图为常见天气系统示意图。其中与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冷、暖锋面与天气
?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与天气
图形

?
符号

?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与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是冷锋系统。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平原地区1月某时段气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最可能分布的农作物是
A.冬小麦
B.柑橘
C.甜菜
D.亚麻
【小题2】就气象条件而言,该地最不适合开展太阳高度角测量实践活动的日期是
A.1~2日
B.3~4日
C.5~6日
D.7~8日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气温变化判断,该地应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柑橘生长在秦淮以南地区,B错。该地1月气温并不太低,不可能是东北平原,甜菜分布在东北平原区,C错。应是靠近秦岭-淮河的地区。平原地区人口、城市密集,粮食需求量大,所以最可能分布的农作物是冬小麦,A对,D错。
【小题2】图中3-4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小,说明可能是阴天,空中云量大,不适宜测量,B对。其它日期气温日较差较大,说明云量少,可以观测,A、C、D错。
考点: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差异,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水的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