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A.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多 B.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多 C.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少 D.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少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图1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小题1:A图中②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荒漠,②区介于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荒漠两类植被之间,对应植被应为草原,故答案选A。
本题考查差异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考查中国植被东西向地带性分布,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题2:读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越往北越窄,主要原因是越往北夏季风向西影响范围越小,降水减少,影响的区域范围变小造成的,所以影响我国东部森林植被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季风,故答案选D。
本题考查影响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图甲中H区域是世界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图乙为该区域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 M自然带的类型最可能是
A.高山针叶林
B.高山草甸
C.高山草原
D.高山雨林
小题2:与河谷干旱灌木林的形成有关的是
A.冬季风风向
B.山地走向
C.山地坡度
D.土壤有机质含量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可知M自然带处于常绿阔叶林带和高山灌木林带之间,海拔较常绿阔叶林高,气温较低,热量较少,所以最可能是高山针叶林带。选项A正确。
小题2:由图甲可知,H区域为横断山区,该地深受南亚季风(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河谷出现干旱灌木林主要因为该区域山地呈南北走向,山地东侧的河谷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从而形成河谷干旱灌木林带。所以选项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读“候鸟迁徙路径图”回答问题。(13分)
候鸟的迁徙通常为春秋两次,候鸟每年迁徙的时间与路径大致是不变的。
(1)为什么候鸟迁徙路径到达北半球的纬度高于南半球?为什么候鸟迁徙路径大多经过沿海和大陆架海区?请分析之。(4分)
(2)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以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一度被控制在东南亚范围之内。随着候鸟迁徙,该病毒开始侵袭蒙古、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有人据此推测若局部地区发生某种新型禽流感将会蔓延全球。试以图为据分析这种推测是否正确。(3分)
(3)东南亚是较早发现新型禽流感感染的地区,有报道认为禽流感病毒的扩散与当地生产方式和开发有关。东南亚除水田外,还有热带雨林分布,过度开发热带雨林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试对此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面积少,南极大陆缺乏候鸟的食物。?沿海地区多湿地分布,能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大陆架海区鱼类多,能为候鸟提供丰富的食物。
(2)正确。?候鸟迁徙路径在北极圈附近汇聚、交叉,所以候鸟会在沿途中传播,又会在交叉处传染,然后蔓延到全球。
(3)过度开发会使热带雨林急剧减少,破坏动物栖息环境,动植物种类锐减,破坏生态多样性;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加大水土流失、增加洪涝灾害。生态平衡的破坏存在着动物易遭受病毒感染,也极易导致病毒向人类居住地扩散,使人类造成病毒感染。(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图中看出,候鸟迁移都是沿着陆地南北迁移,说明海陆分布对候鸟迁移影响大;南极洲纬度太高,没有候鸟迁到此地,说明影响候鸟迁移还有食物有关;候鸟一般喜欢食物充足、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方。
(2)图中鸟的迁徙路线有交叉,说明鸟在迁徙中会有接触,禽流感可以通过鸟的接触、觅食、粪便等传播,所以会蔓延全球。
(3)东南亚的水田是人类破坏雨林改造的,对雨林的破坏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破坏生态多样性、加大水土流失、增加洪涝灾害,最终造成生态失衡,动物易遭受病毒感染,最终使人类感染病毒。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地图》考点.. | |